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汽控股总经理汪大总:逆势超越四条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 14:19  汽车商业评论

  

北汽集团控投公司总经理汪大总

北汽集团控投公司总经理汪大总

逆势超越四条路径

  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一定会向中国全面转移,中国汽车业具备逆势跨越的基础,四条路径帮助我们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实现跨越

  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将会向中国全面转移,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制造大国,最终变成汽车的强国,我认为这种事一定会发生的,至于需要多长的时间我还无法准确预见。

  这次的金融危机,给北美、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汽车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家都知道,北美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消费信心和能力均受到了巨大冲击。

  其中,受危机影响最为惨重的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红灯频闪。

  作为汽车厂商传统“根据地”的西欧发达国家市场,去年全年新车销售下滑了8.4%,尤其是金融危机肆虐的第四季度,同比降幅达到19.3%。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同样处于无法回避的窘境。一季度本田汽车销量下降了30%,丰田公司下降了32%。

  事实上,金融危机只是个引火索,全球汽车格局的变革早已成为必然。传统汽车业务模式很难再继续下去,有的汽车公司固定成本就是34%,即使一部车都不产出,也要有600多亿美金的支出,由于巨大的产品开发投入、巨大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固定成本。

  说到成本,我们知道2008年通用公司大幅亏损,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很大的原因在于通用汽车一直给予员工极好的终身退休金与高额度医疗给付,退休员工人数愈来愈多,分摊到一辆车上是1800美元,通用汽车帮员工支付医疗费用的金额比购买钢铁的金额还高。

  2008年通用汽车现有员工约26万人,退休在家领取终身退休福利的员工却多达50万人。

  通用汽车一直给工作满30年的退休员工终身退休金,即使基层退休工人也可终身月领约3000美元的退休金。由于当地法律与强大的工会力量,通用公司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使其在竞争中败于丰田,失去了坚守了77年的美国市场销售第一的宝座。

  我所知道的一些跨国公司,一个季度必须要卖100万辆以上的车,少于100万辆就必然亏损,有些公司,每款新产品都一定要在市场上打赢,这种命悬一线式的生存模式是很难持久的。

  因此,我认为,即便接下来金融海啸的影响会不断消退,北美、欧洲等汽车市场仍将面临一次长期的阵痛过程。

  逆势跨越的基础

  全球汽车工业将要大洗牌,而关键就在于谁能够抓住核心,将危机变成机遇,在逆境中敢于突破,实现跨越发展。我认为中国的汽车业具备逆势跨越的基础,为什么呢?通俗地讲,中国汽车业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欧美汽车业的萎缩,为中国汽车业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资产创造了良机,我称之为天时。

  中国汽车人是比较幸运的,我们占有地利。尽管金融海啸来袭,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面是没有改变的。我看到一组数据分析,中国家庭年收入5万元就开始讨论买车了,而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家庭就有上亿家,汽车业的潜力就在这里,这就是基本面。

  中国主要城市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汽车继续快速进入家庭的行业发展规律没有变,中国经济持续保持8%以上高速增长的态势没有变,中国汽车消费的支撑力没有变,在全球这样的市场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是人和。中国现在政治稳定,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从国际上看,大家对中国还是比较感兴趣,对中国的汽车、中国的市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今年,我出国3、4次,我发现国外的汽车市场之所以下降那么快,是因为资金已经离开了汽车市场。反之,全球的金融市场却对中国有信心,这也是一种人和。

  在上海车展期间,一个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成立了。它是第一家总部设在中国的全球性专业人才组织,包括来自中、美、德、意、法、日等主要汽车工业国家的行业精英。它的目标就是联合全球汽车行业的专家和技术领军人物,为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建设海内外汽车人才高地提供支撑和智力支持。我被选举为该组织的首届主席。

  在这个组织的揭牌仪式上,很多汽车人发表了感言,我们都希望看到五星红旗(参数配置)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里飘扬,这也是一种人和。

  从危机中寻找跨越

  我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要做的就是从全球经济危机当中寻找跨越的新途径。

  跨国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为中国汽车产业寻求合作、引进人才、提升技术提供了机遇。金融危机促使欧美汽车产业从营销、服务的市场层面到研发、制造的产业层面,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降低成本,缓解压力。

  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汽车业发展最显著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自救契机,寻求合作机会,实现技术和竞争力的快速升级。我认为有四条路径可以帮助中国汽车从全球经济危机当中寻找跨越。

  1.引进国际化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国际化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一直是中国汽车业的短项,现在有些机会。国家的宏观政策也充分支持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汽车企业“走出去”发展重组合并、整合资源。

  除国家的宏观政策支持外,金融危机也为我们推动工作提供了一个良机。

  我在美国的底特律生活了21年,担任高管14年。大陆来底特律的工程师就有6000多人,华人就更多到上万人,6000人里30%以上都是博士学位,50%以上是硕士学位,平均工龄在15年左右。目前,由于金融海啸,他们的工作环境有所改变,汽车业三巨头、华尔街金融企业均处于裁员变革的“瘦身阶段”,大大降低了国内引入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核心技术的资源成本。

  2.兼并国外关键零部件产业。汽车零部件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强大的汽车产业必须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良机”。

  世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眼下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最困难时期。近3个月来德国已经倒闭了2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而在北美、欧洲、日本还有30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

  全球汽车销量大幅减少以及汽车消费向廉价车转移,将导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大批破产。

  我以前在德尔福公司做过很多年,现在,德尔福公司陷入了困境,但是它的实力也不是国内企业可以比的。我知道一个工程师就有500项专利,一个强大的汽车工业和产业必须有强大的零部件企业的支撑,因为很多核心的技术就是在零部件,过去,我们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汽车商业评论》注:基于全球汽车行业低迷的现状,北汽正筹划兼并控股国外企业,尤其是零部件供应商。此前有媒体报道,北汽集团正在与零部件制造商德尔福接触,就德尔福准备剥离的非核心业务(包括制动、悬架等)展开收购谈判。)

  我们在国际上大量地研究了零部件企业,发现只有3-5家的状况还是比较好,其余的都陷入危机当中,上市公司的市值大概还不到危机爆发前的10%。

  3.海外并购整合的关键是体制。并购不是问题,整合也没有媒体描述得那么可怕,关键是开拓思路!香港回归是否是一种整合?我认为也是一种整合,它是社会主义式的整合。它用了创新的思维,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另外,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罗斯案例。从2005年开始,美国金融大亨、“破产重组之王”威尔伯·罗斯向汽车零部件业开始发动攻势。他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对从欧洲、日本和美国并购到的企业进行重组。他敢兼并17个零部件企业,他控制的国际汽车零部件集团(IAC集团)实现了从无到有。罗斯有一句名言:“在当今世界上,缺的不是资金,缺的是理念。”

  他的私募基金十几个人中有一半是华人,对汽车他是一无所知,他为什么敢这么做,除了有钱就是靠人才激励机制,把人才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整合并不可怕,关键就是要有国际化的人做这件事情,这些人在哪里?如果只从眼前的圈子看就找不到,如果把眼光放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看,可能发现人才到处都是。关键要有一个好的体制,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整合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关键是体制,开拓思路并不可怕。

  4.新能源、新技术是竞争焦点。新能源、新技术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美、欧、日、韩汽车集团已经开始调整战略规划,加大对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环保、节能等综合性能投入,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研制新车型,占据未来市场。

  如:2008年9月美国国会批准250亿美元节能研发贷款、日本汽车企业联合向政府申请新能源产品的研发支持、戴姆勒奔驰公司压缩开支用于首要保证研发和中国业务等。

  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型城市具有相当的优势,这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来做的事。

  北汽控股逆市超越

  2009年我们的销售目标是实现1000亿(元),1000亿(元)是什么概念?就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34%,在这种时候,我们提出这个目标就需要跨越。具体怎么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较难——开源节流练内功,危中寻机。

  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做开源节流的准备,内部的每一块砖头都要翻过来看看。

  在内功方面我们实施四项重点工作:集团化建设深化工程、综合配套改革工程、自主品牌建设工程、改革调整和谐工程。同时,我们抓住三个关键环节:软实力打造、现金流管理、对外扩张。另外,我们还建设了两个运行中心:高效的决策中心、有力的运营中心。

  2009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累计销售25.1万辆,同比增长17.4%,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利润同比增长43.9%。

  有些企业今年就没有盈利,而我们一开始就盈利了,这说明有些措施还是创造了成果。

  北汽正在呈现出自身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向上态势,我们决心力争通过7-8年的努力,把北汽集团打造成为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本文系北汽集团控投公司总经理汪大总于“2009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的演讲)

(编辑:赵文杰)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