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国外汽车巨头已经开始的纷纷“转向”趋势,中国汽车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差距也面临着被进一步拉大的危险,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 郭博
2月16日,一款酷似五娃NN的电动车在奇瑞下线,根据奇瑞公司副总经理袁涛的说法,这款名为S18的纯电动车的价格将“很适合家庭购买”。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10天前刚刚上市的本田“Insight”混合动力车同样也以189万日元的“亲民”价格作为主要的产品诉求。
无论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S18和Insight似乎都预示着一种趋势:在经历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车业衰退时,以混合动力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在世界各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商业化生产。
但我们想问的是,此前新能源曾经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业未来在全球格局中“突围”的惟一法宝,在如此形势下怎样才能保证我们不被再一次“甩下”?
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汽车工业尽管整体上较之欧美国家落后30年左右,但在混合动力、电动等新能源领域差距不过5年左右。用一位业内人士曾经的话来说,“欧美企业都在研究氢动力和燃料电池这样比较长期的新能源方式,在混合动力和电动车方面大家起步差不多。”
可在今天看来,这样乐观的估计恐怕难以再持续下去。即使我们不谈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存在的问题,诸如科研成果商业化、企业科研能力不足和政策导向等,当面对国外汽车巨头已经开始的纷纷“转向”趋势,中国汽车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差距也面临着被进一步拉大的危险。
或许在汽车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对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补贴政策的当下,这样的论调有点危言耸听。但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汽车专业的教授,还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还有那些远在底特律汽车公司的华人,却都表达了相同的忧虑。
从这个角度而言,“危言”如《汽车人》者并不是为了“耸听”,只是希望中国的汽车企业能为自己乃至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把握好最后一次机会。
电池成了“香饽饽”
自2008年10月巴菲特18亿港币入股比亚迪以来,电池这个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产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内的A股市场,在这之后,如中国宝安(000009)、科力元(600478)、江苏国泰(002091)等电池材料和电池生产商掀起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概念股的第一轮冲击。并且如西藏矿业(000762)、中信国安(000839)等上游金属和稀土生产商的行情也随之看涨。
此后伴随国家对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的补贴细则出台,宇通、福田、金龙和一汽等发布了混合动力客车的汽车厂家的行情随之启动。
常规来说,混合动力汽车产业链大致分3个环节:上游有有色金属原材料,中游有车载动力电池材料供应商和电池生产商,下游有整车厂商。在这一轮新能源概念乃至产品的火热浪潮中,核心环节的电池生产商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如果说中国的电池企业因为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特色,还只在整个产业链中扮演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供应角色的话,国外如三洋、松下等掌握关键技术的电池巨头已经成为各个汽车厂家“瓜分”的目标,大家都意识到,在这一轮产业升级或者说技术焦点转移的过程中,“得电池者得天下”。
几乎就在本田发布“Insight”混合动力车的同时,2月17日,本田宣布与GS汤浅(GS Yuasa)已就成立锂离子充电电池合资公司达成基本协议。
本田社长福井威夫在发布此项协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进一步加速开发先进的环境技术,向客户提供具有魅力的商品是生存的关键”。按照本田的解释,与GS汤浅共同成立新公司的理由是为普及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的“最优解”——混合动力车。而在这其中,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选择GS汤浅这样在电池材料等锂电池相关领域拥有的先进技术的公司进行合作。其实在更早的1996年12月,在混合动力领域已经深耕多年的丰田汽车就已经与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和松下电池工业公司合资成立了“松下电动车能源公司(Panasonic EV Energy)”,生产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等环保车用电池。
并且在不久前丰田汽车也表示,将在从2009年开始在松下EV小批量生产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的锂离子充电电池,计划2010年开始正式量产。
早在2007年就由日产、NEC和NEC东金(NEC-TOKIN)3家公司联手投建的锂电池生产工厂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也将在2009年投产。产与NEC计划再度联手在2011年或之后在日本建立一座新的工厂,另外还计划在美国和欧洲设厂向当地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按照日产方面的消息,目前双方11亿美元的投入将在2011年形成约20万组电池的批量产能。
此外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也与GS汤浅建立了合资公司“Lithium Energy Japan”,从而结成锂电池联盟;富士重工也表示将在AESC采购电池。
面对日本企业在锂电池领域的“跑马圈地”,欧美企业同样没有闲着。2009年2月中旬,大众汽车宣布与东芝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意在为大众汽车计划开发的新一代小型家用车提供电驱动装置以及相关动力电子系统。此外,大众汽车和东芝还计划共同开发专为下一代电动车研制的高能效电池系统。
大众汽车董事长文德恩博士强调:“大众汽车正在多个领域大力推进未来驱动技术的研发。为了巩固现有的领先地位,我们将加大长期投入力度,并与相关公司建立合作。”
通用汽车也在不久前的底特律车展宣布,LG化学公司将成为雪佛兰Volt增程型电动车专用锂电池全球供应商。在此之前,通用汽车还和CompactPower(LG化学美国子公司)及LG化学公司签署过联合研发协议,以加快Volt所用锂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度。
德国戴姆勒集团也在2008年年底宣布与Evonik工业集团联手生产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福特等厂商尽管没有公布与电池厂商合作的消息,但也明确了未来使用锂电池作为新混合动力车型的主要电池。
EV动力加速
按照国外通常的表述,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纯电动汽车(EV)尽管在构造上存在很大不同,但其基础却都在于能量管理芯片下的充电电池为电动机提供动力。其实在汽车界,关于未来汽车新动力形势的讨论中,无论氢动力、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甚至更远的太阳能等在使用电能驱动这一点上都是共通的,大家的区别只是在于提供电能的来源。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汽车厂商不是没有考虑国产汽车替代能源的方案,但一方面是因为石油能源的供应长期稳定,另一方面是如美国“三大”这样的汽车公司决策失误,使得大多数欧美厂商都选择了一条类似的道路:在短期替代能源上,选择继续挖掘传统内燃机的动力,如欧洲提倡的清洁柴油机和汽油直喷技术;而在长期能源替代方案上,欧洲厂商更倾向于氢动力,美国厂商则倾向于燃料电池。
但这轮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汽车业衰退正在打破这种格局,混合动力这种曾经被认为是“过渡性质”的能源替代方案开始成为一种更为现实和紧迫的选择。毕竟,在危机时,如果对手可以提供更省油、更廉价并更容易商业化生产的混合动力产品,没有哪个汽车厂商会无视因此而失去此时更显珍贵的市场份额。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