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人的股市、愁人的楼市和烦人的车市,构成了08年中国经济“一景”。
股市,单边征收印花税、降息、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奥运后政府祭出一系列“救市”政策仍未见起色,熊市将长期困扰中国股市已成定局;楼市,最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纷纷抛出诸如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等措施来配合开发商的降价政策,老百姓买不买帐还不得而知;车市,在前段时间宣布产销1000万的目标流产之后,九、十月份车市有了些许复苏的迹象,这个时候车市推出“国民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似乎这个时候能够推出一款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国民车”成为了拯救车市的新“砝码”。
如何定义中国“国民车”?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对“国民车”有了很准确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国民都可以拥有的汽车。国民车的特点是面向本国广大普通群众,价格低廉,简单实用,尺寸小,排量小,油耗低。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向德国人民宣称,他要使每个德国人都拥有“国民汽车”。也指定费迪南·保时捷设计这种国民车。不过,直到战后,这种汽车才正式投产。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甲壳虫”汽车,也称“大众汽车”。 1955 年,日本政府为了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提出发展“国民车”,这就是日本后来的“轻四轮车”。
对于中国的“国民车”的定义记者认为跟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是普通国民都可以拥有的汽车,但是中国国民车的特点是要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要符合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再才是价格低廉,简单实用、尺寸小、排量小、油耗低和安全环保。
“国民车”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早些年对“国民车”的定位有过一些争议,记者将这些争议作来一个简单的归纳,中国汽车业内认为中国的“国民车”: 第一,要自主开发,自主品牌;第二,是贴近主流消费水平;第三,功能和性能上要有一定的要求;第四,市场上单一车型有最大的保有量,经过消费者充分体验;第五,是安全环保节能的标准。
记者个人认为后面的四条都无可争议,对于第一条记者有不同的看法,“国民车”不一定非得是自主品牌,只要满足于后面几条标准记者认为就可以评为中国的“国民车”。 “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我们不必拘泥于是否是自主品牌,只要是对消费者有利,我们就应该去接受。当然,记者还是偏向于“国民车”能从我们的自主品牌中诞生。
贴近主流消费水平。对于这一点而言,记者认为中国汽车的主流消费人群更多的是工薪阶层,对于这个阶层而言汽车的售价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上期本报首席评论员朱勤兵对国民车售价观点本人非常同意,对于中国现在这样的大环境,售价限制在5万以内是比较合理的。其实这个价格本身是可以再高一点的,但是我们还得要考虑实际的使用成本问题,按照目前国内的收费情况,一辆车就算放在家里不开的固定成本在500元左右,再加上每月的燃油费用,少说在1000元左右。就算是这样的使用成本,记者认为还是偏高,只有寄希望于燃油税的开征,才能真正地解决使用成本的问题。
功能和性能的要求。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记者认为国民车在配置方面有一些必须满足要求。比如空调,对于四季分明的中国而言,一年中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需要使用空调的,所以这个配置是必须的。另外,对于车内空间的诉求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消费习惯,如果配以三厢的车型外观就更加合适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功能和性能上的设定,但是对于一款售价在5万以内的车我们实在很难有更多的要求。
市场上单一车型保有量最大。就目前的中国市场而言,单一车型市场保有量最大的车型是一汽-大众的捷达,第二名是上海通用的凯越。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很难切入到5万以内的价格区间。回过头来看,市场上能控制在5万以内的车型市场保有量都不算大,吉利、天津一汽、奇瑞、比亚迪和长城都有车型进入这一区间,可以想象竞争是必然的。
安全环保节能。对于这个要求,相信不仅是中国,就算是在世界上都是造车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能够同时满足这些要求的车型要么价格昂贵,要么其中的某一项很难达标。纵观国内车市,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车必须是大部分国人能够买得起、用得起的,但是又不能等同于廉价的裸车。国民车必须要安全,同时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国民车必须要做到环保。甚至中国会出现世界上第一款纯电动的国民车。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国内的车企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甚至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狭路相逢勇者胜”,无论是自主品牌也好,还是合资品牌也罢,只要敢于“亮剑”,消费者就会把“国民车” 神圣的一票投给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