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凯全承载车身专利被误读 并非技术垄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8日 11:31  中国工业报·汽车周报

  记者 何珊

  近日,一篇内容关于安凯客车全承载车身获得发明专利认证的文章见诸各大报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议。据了解,7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安凯客车的全承载车身获得发明专利认证。自此,安凯汽车全承载技术将得到专利保护。按照此规定,其他客车企业不能无偿使用和安凯客车相同的全承载车身结构,而且不得使用全承载技术进行宣传。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德国凯斯鲍尔公司的设计师受飞机骨架设计的启发,发明了全承载车身。目前,包括安凯在内,青年、宇通、厦门金龙、厦门金旅等厂家都推出了全承载技术的客车,其技术应用有蔓延之趋势。有些人揣测,安凯全承载技术专利的获批,将会对除安凯以外的其他客车生产企业制造全承载客车形成专利垄断,并由此掀起轩然大波,在客车业上演一场曾经轰动一时的众多酒厂与张裕集团的“解百纳”之争。同时也有人质疑,全承载这一技术最早是由凯斯鲍尔发明,安凯申请这一技术专利并没有理论根据,专利获批一事是企业的作秀行为。面对种种疑惑和质疑声音,安凯一直没有主动给予回应。通过电话连线,记者采访到安凯客车市场部的相关人员。在谈话中,他否定了外界对于安凯申请专利的种种猜测,并对安凯全承载技术申请专利的全过程给出了正解。

  安凯全承载车身专利正在被误读

  为了详细了解安凯全承载车身获得专利的权威信息,记者查询了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的网站,并且找到了安凯获得全承载车身发明专利的网页。该网页显示,该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86351,是于2006年7月3日申请,并于2008年7月23日正式获批,总共历时两年。该专利文本显示,安凯获得发明专利的是一种全承载车身,包括有纵梁、横梁、立柱以及由纵梁、横梁、立柱构成的底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前围骨架、后围骨架、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和顶盖骨架。

  众所周知,根据外形、车辆长度的不同,应用的全承载车身会有所不同,而安凯的全承载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是在凯斯鲍尔全承载车身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的成果,其他企业目前并不具有可复制性。而且,该专利也明确说明,获得全承载车身专利授权的安凯客车涉及的是一种车型,这就意味着安凯申请下专利的全承载车身对于行业来说,并不存在着行业垄断,只有同安凯获得专利批准相同的全承载车身才存在侵权行为。因此,相对于“解百纳”事件中,红酒原料不可避免会出现在其他酒品宣传中的单一性,各家全承载技术的个性化决定了有关于争夺全承载专利战役的硝烟不可能四起。这就意味着,目前很多客车企业,包括某些客车专家对于安凯申请这一专利的影响存在着误读。

  与安凯全承载车身专利适用范围一样被误读的还有安凯如何能申请这一技术专利。有人认为,安凯引进的是凯斯鲍尔的全承载车身技术,这项技术应该说是国外的成熟技术,安凯怎么能够获得这项专利?

  对此,安凯市场部人士表示,安凯申请的全承载车身技术并不具有排他性。这位人士指出,存在这种误解是有些人对于安凯全承载技术这一应用情况了解不够所致。他解释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安凯对于全承载技术的研发和经验积累,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基础上,已经将全承载车身技术拓展到旅游客车、城市公交车、公路客车和双层客车等全系列客车产品上,其所采用的全承载技术,是在凯斯鲍尔全承载车身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安凯才得以获得全承载车身专利,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用专利保护推动全承载技术的应用

  据了解,全承载车身没有底盘的纵横梁结构,而是将整车用前围骨架、后围骨架、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和底架构成一种整体框架式车身结构,这样的车身整体性牢固。经过有限元优化设计的矩形钢管所组成的结构,其强度是普通汽车的3~6倍。全承载车身利用各节点,包括立柱、纵梁、斜撑、横梁、弯梁等使整车骨架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接,骨架梁可形成有效封闭的力环结构,不仅能使其在受力时将力通过封闭的连接结构迅速分解到整车各处,使车身整体受力均匀,避免单点承受外力;也能在受撞击时保证车厢内的变形最小,确保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除了全承载车身在安全方面与生俱来的优势,全承载车身还具有很多特点。比如,因为取消底盘大梁,全承载车身比同级别的车身重量要轻,燃油经济性得到大幅提升。全承载车身是单元结构,设计灵活,无车架,车身增长、缩小都比较容易,也比较容易改装。通过多年对全承载车身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宣传,安凯全承载客车实现了销量的稳步增长,也让客车行业和消费者更多地了解了全承载技术,全承载车身制造技术也潜移默化地对中国客车制造产生了影响。

  但是,安凯方面也指出,目前国内客车市场关于全承载技术的宣传鱼龙混杂,有些企业将半承载甚至非承载车身也冠以“全承载”进行低价销售,极大地影响了全承载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为了重塑全承载技术的安全形象,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安凯决定为全承载车身申请发明专利,目的是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安凯方面最后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有很多客车厂家都是直接采用国外的全承载车身技术,知识产权属于国外厂家,安凯申请全承载车身专利并不是为了在国内垄断全承载车身技术,阻碍行业采用高科技;相反,安凯希望通过此举能够推动全承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推动行业更加关注安全技术、关注自主研发和全承载车身技术,希望更多的客车企业能够参与到安全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之中来,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承载车身技术。

  背景链接

  “解百纳”之争

  2001年5月8日,张裕集团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申请“解百纳”商标注册,2002年4月商标局下发了注册证书。但此举遭到威龙等同行的反对,并引发了被称为葡萄酒行业知识产权第一案的“解百纳”知识产权案。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解百纳”是一个葡萄酒品牌,还是一个葡萄品种。在威龙等企业的反对下,2002年7月10日,国家商标局认定“解百纳”是红葡萄酒的原料品种的名称,并对该注册商标予以撤销。对此,张裕集团不服,此案由此进入了漫长的行政复审。

  据张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解百纳”这三个字最早出现在1931年,当时张裕以蛇龙珠葡萄为主要酿酒原料,酿造出一种全新口味的干红葡萄酒,由当时公司总经理徐望之组织文人墨客,将之命名为“解百纳”。据了解,1998年以前生产“解百纳”的企业仅有张裕一家,此后不断有企业加入,目前市场上林林总总的“解百纳”有不下30种。

  日前,持续了6年之久的“解百纳”知识产权案终于有了结果。从张裕集团获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经过论证与严谨评审之后,裁定“解百纳”不属于行业共用的葡萄品种或产品通用名称,而是张裕集团所有的葡萄酒商标。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此案尘埃落定后,其他葡萄酒品牌的瓶标上将不能再出现“解百纳”字眼,更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原料阐述,否则便属侵权行为。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客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