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临门一脚该由谁来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 08:49  中国汽车报

  加拿大运动员正准备乘坐一辆中国纯电动客车,前往就餐地点。

  记者 刘成芳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了。

  在国际上,丰田依靠普锐斯一款车在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独占鳌头,雷诺在法国政府的扶持下在纯电动轿车方面斩获不少,通用、福特、本田等跨国巨头则把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提上了日程。通用公司CEO瓦格纳等人也一致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从2003年以来,武汉、北京、杭州、株洲、威海等城市开通了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公交路线。北京奥运会前夕,我国启动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项目。奥运期间有500多辆“绿色”车辆穿梭于各个场馆之间。

  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的效果令人兴奋。从经验来看,大规模示范运行的下一步就是商品化、产业化了。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自主品牌企业还没有一款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不能产业化,不能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总是处于研发、示范运行阶段,就永远不能说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来临了。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也无法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从现状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欠”点火候:有产业化的苗头,但还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或者说是少了“临门一脚”。

  有人说,出现这种局面,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政府规划落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够成熟,其产业化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油价、社会大众的认识程度都不足以支撑其成为一个产业。

  由政府推动

  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尚缺政策东风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到从研发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关头,但还缺少政策的“东风”。

  此次奥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是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各个企业交付的车辆来看,我国混合动力轿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锂离子大客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这两类产品已经离产业化很近了。

  接下来,新能源汽车要获得市场,必须解决以下难题:进一步提高可靠性、耐久性和生产一致性。但这不能光靠企业一己之力,还要看大环境。如果没有市场,企业就没有持续投入的资金和动力,也不会尽最大努力去提高技术、改进工艺。

  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缺少启动良性循环的原始推动力。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

  奥运会结束后5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市场培育期。这样的关键时刻,需要有个“助跑”者,需要政府来推一把:在研发环节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在车辆购置环节,给予消费者一定补贴,使购车成本进一步降低,提高新能源汽车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在公共交通领域,进行新能源汽车的更大规模示范运行。

  除了上述工作,政府能做的还有很多,从而帮助企业解决在市场启动环节遇到的困难。

  全国清洁、燃气汽车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临门一脚”应该由政府来踢

  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已经有点底气了。相比之下,政府的相关规划就显得有些滞后,政策扶持力度也欠缺。除了科技部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扶持力度较大外,其他相关部门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有些政府官员还有所顾虑,还在观望。

  可以说,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只差“临门一脚”。这一“脚”应该由政府来踢。我国政府应该在这时候给新能源汽车发展一些实质性扶持政策。最好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动小组。为什么这样说?主要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我国在推广清洁汽车方面,已经有成功先例。1999年,我国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推广天然气客车和出租车。数年下来,我国已经在西安、广州、北京等地使用了大量天然气公交车,并建成一大批加气站。这些都是政府在起主导作用。

  其次,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完善。技术提升需要很大投入,企业看不到前景就不会加大投入。政府如果有相关扶持政策,将给予企业很大鼓励,使企业坚定信心。

  再次,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风险还是相当大的。企业进入任何新领域,都会有一个总体考虑,如果风险太大,他们会选择放弃。而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将使企业减少顾虑。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涉及多方面因素,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给等。没有政府参与,这些工作都无法完成。

  上海奥威公司董事长华黎:政府的扶持和鼓励至关重要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和鼓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前期研制到示范运营,再到实现产业化,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应该是分阶段的。现阶段,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做的工作,一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集成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

  二是以城市车辆为重点,加大各种电动汽车的市场开发力度。通过平台化、系列化,推动新能源汽车商业化。以政策为导向,以标准法规为准则,促进轿车小排量化、公交优先化,推动百姓消费观念的全面变革。

  三是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单位、个人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提供养路费优惠、停车费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地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中心,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靠企业努力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林程:要防止粗制滥造的产品混入市场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上是滞后的。有些部门有热情、没动作,或者老是寻求稳妥的方案,结果错失良机。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不能光靠政府扶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发努力与示范运行,加上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大规模应用,可以说,纯电动客车已经离产业化不远了。现阶段,纯电动客车要实现产业化,只缺少政策扶持这一推力。而纯电动轿车的产业化步伐要缓慢一些。

  混合动力汽车的情况比较复杂。现在,混合动力汽车种类很多,有轻度、中度、深度混合之分,有柴油—电混合、汽油—电混合、气—电混合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车辆节能减排的效果不一样。而且,各家企业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成熟度不一,鱼目混珠,有的车辆不一定能真正达到节能效果。目前看,最有可能得到政府扶持、首先推广开来的新能源汽车是混合动力车。但在混合动力车方面,政府不能一味扶持,还应该设立门槛,防止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的产品进入市场。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产业化,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不是政府给予扶持政策就能解决问题的。现阶段,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生物燃料汽车的情况更加复杂,涉及面更广。发展这类汽车也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跨越某个技术阶段,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

  京华客车厂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砚生: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从环保要求和能源压力等因素分析,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必然趋势。现在看,就是或早或迟的问题了。

  新能源汽车要实现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这只是外在因素,关键还要靠企业和相关研发单位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现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都具备了进一步推广的潜在可能。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新能源汽车环保效果良好,大部分产品也比较节能,但成本过高等劣势极大地制约了其商品化进程。现阶段,我国在公交、出租车领域部分采用新能源汽车,更多是考虑其社会效应,而不是经济效益。

  以纯电动汽车为例,现在纯电动汽车整车集成技术、控制技术都非常成熟,动力电池安全性也有保证。如果在固定线路上进行点对点的运行,新型锂离子电池在续驶里程、比功率方面,基本能够满足要求。而使用寿命偏短、成本过高成为阻碍其进入市场销售的主要因素。在推广这类汽车上,政府如果给予生产、运营单位一定补贴,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纯电动汽车要真正被市场所接受,企业还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动力电池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中通客车技术中心试验认证室主管孔令安:实现产业化主要靠企业

  本次奥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如果没有科技部等政府机构的总体规划和调度,企业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积极性。通过此次示范运行,各个生产、运营单位都获得了大量数据,为接下来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积累了宝贵的实际运行和维护经验。

  现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我国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希望今后政府能够加大扶持力度。接下来,新能源汽车要实现产业化,主要还得看各家企业的努力。

  单纯从技术角度看,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已经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的条件。然而,大批量生产、销售与实验室、小批量示范运行存在很大不同,光靠技术上的成熟是不够的。

  除了相关配套设施不足外,新能源汽车价格过高,难以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这方面,政府能够给予一些补贴当然好,但政府补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目前,使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普通燃油车那么方便,这也制约了车辆的进一步推广使用。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不能光等着政府来扶持,而是要想方设法降低车辆售价、提高车辆性能,并针对消费者驾驶习惯,进行适应性改进和产品优化。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客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