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如此重要的今天,战争就像楼上住户的另一只靴子,重要的不是消息的证实,而是消息的预期
近期,调子趋缓的伊朗核问题突然生变。6月14日,欧盟及中、俄、英、法、德5国代表还向伊朗提交一份新建议,提出以一系列鼓励性、和解性政策,换取伊朗暂停铀浓缩。但7月9日,伊朗突然举行军事演习,继4月初的军演结束只有3个月的时间内,在各方都努力表现出妥协的姿态背景下,这一行动显得十分突兀。同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应声反弹,重新站到140美元之上。
大多数分析家把这次演习看作是以色列演习的回应,对伊朗军演的规模也有争议,虽然伊朗国家电台报道得如火如荼,试射9枚导弹,其中一枚“流星3”改进型中程导弹射程2000公里,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首先公布的4枚导弹齐射的照片,被认定造假)。但是,伊朗选在此时搞演习,主要目的无非两点:第一,在以色列发出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向国内民众表明政府的决心;第二,期望在新一轮的谈判中获得更好的筹码。
伊朗在欧佩克国家的原油日产量排名第二,约420万桶/日。2006年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警告说,只要伊朗减产50万桶/日,石油价格会飙升至100美元。时过境迁,当年的预言条件虽没有成立(伊朗事实上还按照配额增产),但油价早已突破此限。
欧佩克坚称,没有继续大规模增产的余力与必要性。石油价格疯长是由于投机和美元贬值引起。换言之,石油供需平衡并没有被打破。世界原油日需求在8650万桶/日左右,海湾国家的出口额3700万桶/日,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运输量超过2000万桶/日(其余通过陆地石油管道)。海峡顶端拐弯处非常狭窄,目前实行严格的分道航行制,中间保留几海里安全隔离带,以避免大型油轮相撞。但如果巴士拉湾和海峡发生战争,石油运输通道遭到伊朗封锁,美军势必要砸掉封锁线。这就是为什么双方军演都在展示海空兵器。
大家都预料到,如果开战,必先在海上展开。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不光是伊朗的石油出口陷入停顿,整个海湾国家的原油出口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影响的程度决定于战争持续的时间。这个时候,所谓的供需之间脆弱的平衡就会崩溃。鉴于双方海上力量的对比,对美军打破伊朗武力封锁的能力一般不容置疑。油轮作为极易受袭的大个儿靶子,一旦沉没,不但对该海域造成灾难性环境破环,还会堵塞航道。正常打捞的时间至少一个月。这样的话,即使美军夺取了航道控制权,也不能保证海湾原油运输的畅通。
前不久,美国国会公开要求政府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平抑石油价格,遭到白宫断然拒绝。理由是:石油储备是应付不时之需,而不是为了操纵石油价格。如果战争爆发,即使美国拿出全部石油储备来抛售(实际上不可能),对巨大的原油市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美国作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对战争引起的石油飙升,会深受其苦。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收拾了伊朗,对奄奄一息的“大中东”计划,不啻为一针兴奋剂。放眼中东,将没有任何一个大国会与美国作对。叙利亚将不足为虑。从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美国就致力于石油开采权的控制,以保证自身的石油稳定供应。伊拉克的石油开采权,基本落入美国人囊中。虽然伊拉克政府会分享收益,但是要知道,开采权和开采收益是两码事,后者受制于前者。
在诱人的前景下,美国人倾向于动武。现在缺少两个开战的条件:
第一、陆军兵力。海空兵力摧毁伊朗相对容易,但不能有效占领的话,没必要打下来。但占领所需兵力不应少于伊拉克目前驻军(16万),鉴于两国比邻,可能会组建统一机动部队,实际总共需要的兵力可能25万即可。但目前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兵力使用已到了极限,抽调国民警卫队又很不现实(周末战士的战斗力不足以应付如此恶劣的战斗环境)。大规模扩军缺乏预算和法律依据,短期内战斗力也难以成型。
第二、盟国的支持。除了以色列,还没有国家坚定地支持对伊动武。联手以色列,会把美国塑造成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敌人。G8会议在日本召开期间,内贾德也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发展中国家8国会议,寻求穆斯林世界的支持。如果伊朗不主动攻击美国第五舰队的驻地——巴林。那么穆斯林世界不会分裂,起码不会公开倒向美国。欧盟更立足于谈,尽管提出的方案一再遭到伊朗嘲笑,也避免再次被美国拉下水。对手陷入孤立,是美国动手的前提。眼下还不具备。
很多人认为美国不能接受战争引起石油价格无限制的飙升。但是经济因素不是主要的考量。长远利益和短期代价,美国人会有自己的权衡方式。如果从纯经济角度看,打伊拉克绝对是赔本的买卖。战争拨款已超过3700亿美元,但是收益远远没有那么多。同样的道理,美国能够接受花更多的钱买石油,但是不能接受石油控制在深怀敌意的国家手中。美国也能够忍受更多的人员伤亡和更多的装备损失。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损失15人导致撤军和国防部长阿斯平下台,不是因为损失太大,而是因为代价付的不值得。大中东计划实现的前景会让美国人觉得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伊朗对此看得很明白,伊朗的努力只会对美国的军事行动制造尽可能多的麻烦,但无力从根本上阻止。伊朗一度谋求加入上合组织,也是希望借助上合条约的力量。作为主导的中俄两国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直接拒绝了请求。上合组织并不想被伊朗当枪使,直接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
从2002年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以来,各方谈谈停停。中间贯穿了无数的讨价还价,无数次照会、谈判、声明、威胁,甚至一度走到战争边缘。如果美军在伊拉克军事行动顺利的话,伊朗成为下一个目标是很现实的问题。事实上,美国高官2003年整个下半年都肆无忌惮地公开谈论入侵伊朗的计划。随着伊拉克问题的泥潭化,美国政府的调门逐渐降低,伊朗反而咄咄逼人。今年年内初,甚至出现戏剧性的一幕:伊朗3艘快艇(分别装备了一门小口径炮)要求美国第五舰队的一艘装备宙斯盾的提康伽罗级巡洋舰、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一艘护卫舰报告自己的身份。气得美舰队长差点把望远镜吞下去,最后怎样?美舰进行了身份识别应答,而不是选择起飞直升机,发射地狱火,干掉伊朗小艇。事后,虽然美国声称是一次严重挑衅,但还是不了了之。这是整个美伊对抗的缩影,相信海上对抗双方都极具幽默感。
二者往来过招的时候,整个世界成为被绑在座位上的看客,说是人质也不为过。在石油如此重要的今天,战争就像楼上住户的另一只靴子,重要的不是消息的证实,而是消息的预期。瞬息变化的局势也使预期发生变化。对石油炒家来说,是现成的题材。一旦发生战争,也是他们获利了结的时候。在此之前,任何一个爆炸性的信息,都是油价进一步上升的推手。即使全球经济放缓,其中的刚性需求如果满足不了,油价会上升到一个骇人听闻的地步。反过来,如果美伊双方重新出现和解的姿态,也会是一个重要的油价抑制因素,从以往的经验看,就近期而言,反而是后者的可能性大。
特约撰稿 黄耀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