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油价高企、通胀严重、股市低迷……种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火爆了多年的中国车市颇显疲态,连以前的“新车效应”似乎也不灵了,而价格在一降再降之后,也实在没有了多少调整的空间,于是厂家不约而同地祭出了“零利息”或者“零首付”之类的按揭法宝。
汽车厂家好像对按揭购车的前景非常乐观,道理也似乎是明摆着的:国内现在按揭购车的比例不到10%,而西方国家普遍超过了50%,美国甚至达到了85%,所以按揭购车在中国潜力巨大。
按照一般逻辑以上推论是应该成立的。但可惜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会按照一种模式发展,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其行为模式迥然不同。美国现在的高按揭购车比例并不是时间积累和市场培育的结果,而是美国人本来就提倡这种提前消费的模式。要知道,早在1930年代之前,美国市场的按揭购车比例就已经高达65%了!
事实上,早在1999年,通用汽车就在中国大力宣传汽车金融,后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在华开展汽车金融业务,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汽车市场整体规模翻了几番,但是按揭购车的比例却始终保持在一个很低的低位。
有人说,中国人迅速接受了按揭买房,所以也会最终接受按揭买车。实际上,两者是不具可比性的。首先住房需求是刚性的,而汽车不是;其次,房子基本上是可以保值甚至升值的(如果你不幸是在去年那样房价畸高的时候入市当然要例外),而车子呢?基本上是“落地贬3成”——什么意思?10万元的车,只要一上牌,再转手就要打个7折。正因为汽车不能保值,所以汽车按揭年限都非常短,一般也就1~3年,虽然总借款不多,但每月还款还是很有压力的。
总之,鉴于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始终认为,按揭购车不太可能成为主流,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比例都将很难超过20%。
写这个东西的意思,倒并不完全在于论证我的上述观点。更想借此说明的是,不是所有市场都是可以培养得起来的,比如汽车金融,比如汽车运动。
一些热衷于汽车运动的厂家总是说,你看国外如何如何。但在汽车运动最兴盛的欧洲,他们对赛车的热情根本不是时间积累起来的。汽车在欧洲诞生之初就更多的是拿来比赛的,在欧洲,赛车运动的历史和汽车工业的历史几乎同步。时间能够积累的只是赛车运动的技术和经验,而不是人们的热情。相反,中国人长期浸淫在儒家文化传统之中,对赛车这样的高危性运动天生缺乏激情。我可以和任何人打赌,CCC(中国场地锦标赛)再搞十年——即使再多几个像韩寒这样的明星车手,依然会和现在一样尴尬——缺少观众。
所以我写这个小东西的意思就非常明了:并不是国外的全部经验都可以移植到中国市场。每当听到诸如“你看国外如何如何,所以中国……”的言论,我都会想起现任大众中国副总裁苏伟铭在还是北京吉普销售公司总经理时,推销SUV的一段著名论证:美国SUV销量占汽车总销量一半以上,中国幅员和美国相当,别说一半了,就算25%吧,SUV在中国市场潜力该有多大?
他忘记了美国人用的是刀叉,而中国人用的是筷子。青主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