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刚刚从台湾回到北京的顾翔华略显忙碌,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副秘书长,顾翔华受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之邀,以报告会的形式,与台湾地区汽车产业同行进行了直接交流。同时受邀的还有中国汽车动态网总经理王家仁,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王青。
今年以来,两岸的经贸往来逐渐增强,而台湾地区新车市场的逐年下滑却已经成为台湾汽车界“心中的痛”。目前台湾地区每年的新车交易量只有30万辆左右,只相当于大陆新车年销量的3%,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他们均迫切希望寻找新的出路。
“两岸汽车产业的互补性还是比较强的,尤其是台湾在汽车电子、精密模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顾翔华说,“台湾地区的汽车产业转移力度正在加大,据我了解,他们非常关注大陆相关的投资政策。”
两岸产业分工
据介绍,此次报告会在台湾地区共举行了四场,每场参加的人数都达到几百人,反应热烈。
“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指日可待。”顾翔华说,相比之下,台湾岛内汽车需求量已趋于饱和,远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和产能要求,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据统计显示,目前台湾汽车零部件业有超过200家厂商在大陆投资,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苏等地约占82%。台湾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东阳、六和、大亿、江申、和大等都已在大陆投资设厂,并逐渐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商。
王青表示,大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整合不可避免,大陆与台湾的汽车产业可以充分借助这一机遇合作和发展。在整车联合开发等方面大陆和台湾可以充分发挥彼此所长,并建立完整的产业分工架构。
王青同样认为,台湾地区汽车电子以及精密模具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大陆虽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容量,但是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台湾汽车产业主要采取竞争与扶持兼容的产业政策,上游零部件体系在整车生产的带动下,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少量多样、弹性制造的专业细化分工模式,零部件研发力量和品质也已具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台湾岛内汽车市场规模有限,台湾汽车零部件大多销往北美、欧洲及大陆等地,主要外销产品有钣金件、轮圈、车身、发动机与刹车零件以及碰撞零件等,并以供应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为主,且在全球售后服务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此外,得益于台湾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加上台湾地区政府的大力扶持,汽车电子产品也是台湾企业的强项所在。
中国贸促会国际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大陆目前的汽车电子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与台湾的合作潜力巨大。目前,已有许多台湾IT业者陆续投入汽车电子的研发,如鸿海、广达、华硕、仁宝和光宝等台湾重要信息电子厂商均已开始着眼于全球特别是大陆汽车市场。
看好为自主品牌配套
顾翔华介绍说,在与台湾汽车及零部件商交流时,对方还是比较关心大陆对台资企业是否能够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及如何打入现有的整车厂配套体系。
早期来到大陆建厂的台资企业,大多数是与本地企业合作,或跟随跨国公司进入大陆市场,如台湾六和机械集团主要作为日产汽车的合作伙伴,在制造生产上多是依赖日本的技术和理念。
台湾六和机械工业(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文表示,此前很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垂直配套体系,比如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其他的零部件企业很难进入其采购范围中。
但随着大陆自主品牌汽车的迅速崛起,这些企业情况却有所改变。六和机械目前企业的销售额中进口品牌汽车销售占四成,国内的自主品牌占六成。
“六和机械海南公司就是专门为海马汽车服务而建立的新厂。”刘兴文说,“我们就在海马汽车的二期工业园内,海马汽车已经成为海南的支柱工业,我们比较看好自主品牌这块市场。”
2007年,大陆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24.2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与2006年相比,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增长了25.94万辆,市场份额上升了0.23个百分点。
随着大陆汽车产销规模跃上1000万辆的台阶,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增多,因为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没有能力建立内部垂直配套体系,所以这也为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
中国贸促会相关人士介绍说,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迫切希望开拓大陆市场,但是主要担心没有当地整车厂配套的途径,所以他们也采用了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整车配套体系,这也是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记者 丛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