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从2000年产销3800辆,到2007年突破10万辆,位居全国重卡行业之首,进入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之列;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3.8%,到2007年的21%;赢利水平从2000年账面亏损83亿元、实际亏损近百亿元,到2007年实现利润21亿元……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自2000年实施分离破产重组以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管理,努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坚持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今年以来,能源、原材料大幅上涨,重卡行业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但中国重汽上半年销量、利润却同步增长40%以上。
本报自今日起,推出“中国重汽改革创新的调查”上下篇,对中国重汽改革管理、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剖析,敬请关注。
今年上半年,能源、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大大吞噬了国内重卡企业的利润。然而,国内重卡行业领军企业中国重汽,却实现了销量与利润的同步增长。今年上半年,这家企业产销重型汽车超过7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40%以上。是什么让中国重汽顶住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创造了利润总额、利润增幅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的“奇迹”呢?
精益生产:从“计划装车”到“订单装车”
7月29日,山东济南章丘工业园区。
中国重汽商用车公司全长450米的重卡总装线上,上百名工人在33个工位上正一丝不苟地装车。按照公司的生产节拍,每隔6分钟,一辆崭新的重卡就会驶下生产线。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下线的新车,几乎没有一辆是重样的。记者粗略地数了一下,同时在这条生产线上组装的,竟然有近20种车型!“我们最高纪录是同时装配27种车。”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邹忠厚自豪地告诉记者,柔性化程度如此高的总装线,不要说在国内商用车行业是独一份,就是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中国重汽之所以在柔性化生产上狠下功夫,是因为公司在我国重卡行业率先实施了从“计划装车”到100%“订单装车”的转变。“过去,我们是销售生产出来的车,现在,是生产已经卖出去的商品车。没有订单,宁可停产。”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的话,形象地概括出订单生产的实质——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订单生产给中国重汽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截至6月30日,我国重卡行业国Ⅱ车库存总量约4万辆,销量前五强企业,国Ⅱ车库存比例为7%—8%,而中国重汽仅为0.3%。
接近零库存带来的,是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严文俊介绍说,经过测算,卡车公司上半年存货周转达到近20次,而国内轿车行业采用丰田精益生产方式最成功的一汽丰田,去年全年的存货周转为40次。仅此一项,每年可以节省流动资金占用20亿元。
信息化管理:“一线通”系统再造业务流程
在一般人看来,一条生产线组装如此繁多的车型品种,生产工位上各种型号的零部件,一定会堆积如山。然而,在中国重汽商用车公司的总装车间里,零部件不仅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而且摆放得井井有条。
“在世界重卡巨头VOLVO的总装厂里,零部件最多提前15分钟才被送到生产工位上,我们最多提前20分钟。”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总裁蔡东告诉记者,重汽之所以能在此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离不开一套覆盖价值链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中国重汽,从接收订单、确认订金、安排生产、零部件配送、车辆组装、送车、回款、交车,到后续的售后服务、维修、配件供应,全部都要经过这个信息化网络。蔡东介绍说,“这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由重汽自主开发,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线通’。”
“一线通”给重汽的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马纯济告诉记者,配合“一线通”上线使用,重汽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推动了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和营销方式的创新,逐步建立起市场、经营、生产紧密联系的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根本转变。
——过去,零部件物流全部由企业内部承担。通过引入供应商进厂、第三方物流等模式,中国重汽实现了资金形态的零库存,仅2004、2005年就累计节省仓储费用1亿元。
——过去,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很难被追溯。“一线通”使用后,配合“手持机”扫描系统,几点几分、在哪个工位、由谁装了什么零件、是否合格等信息,一目了然。重汽的产品质量由此大幅提升。
——过去,在车辆发货出厂后的改装、送车流程中,企业根本起不到监控作用。如今,通过“一线通”、“手持机”配合GPS定位系统,每一辆在途汽车的运行轨迹均在企业的监督之下。
节约挖潜:连续三年单车成本降低1万元
“今年上半年,钢材每吨提价2000元,一辆重卡至少要用10吨钢,仅此一项就提高单车成本超过2万元。”马纯济告诉记者,虽然上半年重卡提高了售价,但是,也只消化了成本上涨因素的20%—30%。要保持中国重汽的竞争力,就必须在眼睛向内、节约挖潜上下功夫。
不过,通过开展“万人节约增效”活动,中国重汽已连续三年单车降低成本1万元,万元产值能耗也平均每年下降了10%。再开展节约挖潜,潜力从那里来呢?
“抓成本,就要有‘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的精神。”马纯济认为,降成本的关键是要实行科学的责任制。按照这一思路,中国重汽将今年的降成本目标分解到每个零部件、每个总成,甚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并与每个责任人的考核挂钩。一场轰轰烈烈的节约挖潜活动,在中国重汽拉开了帷幕。
“设计、工艺是降低成本的源头。”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副主任吴永刚告诉记者,为完成今年降成本3000万元的目标,技术中心在不影响产品外观、性能的基础上,对车身一些非承重的部件,采取了轻量化处理,进一步降低了钢材消耗量。
预见到今年铁矿石价格还会大涨,今年年初,中国重汽联合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改装厂家,与宝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集中采购,中国重汽获得了行业内最优的钢材采购价格。 (王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