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顽疾猛药不对症 消费税“抑大扬小”未见明朗(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 09:06  华夏时报

  “流转税”的弊病

  而这份即将发生变化的税费调整方案希望达到调整汽车消费结构的目的,却在第一时间引起了部分业内专家的质疑。

  “消费税是一种间接性、隐蔽性很强的税收,实际上它更大的作用是调节生产行为而不是调节消费行为,而对节能、环保等影响更大的是消费、使用行为。调节购买轿车的排量,达不到调节消费结构和节能目的。”汽车专家贾新光称。

  “我国在车辆购置阶段所交的税款所占比例很大,由于这样的税收政策,虽然油价在不断上涨,仍然有很多购车者通常只考虑购买的一次性成本,所以很难起到靠税收来调解消费和使用的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在汽车税收方面存在的弊端。

  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更值得玩味:“消费税是一种间接税收,甚至可以说它是个流转税,它是在出厂环节征收的,因此消费者在掏钱购车时,并不知道自己为此在车价上摊薄了多少消费税。其次,厂家对消费税会进行自己的处理,比如,对微型轿车减收消费税后,厂家可能把这部分优惠‘贪污’了;对于大排量轿车,其多收的消费税厂家无法消化,只好直接转嫁给消费者。所以消费税和节能、环保没有什么关系。”

  而政策真正会立马见效的市场或许另有所在,一位经销商认为,公务车市场在税费调整后,必然会发生变化,他这样说的理由是基于大排量车长期在公务车市场打下的扎实根基。“税费调整后,大排量车价格整体走高,而越来越严格的公务车购车标准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这部分购买群体。”如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国家希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倒是有希望在公务车市场首先实现。

  多数人士认为,将抑制汽车油耗快速增长的愿望寄托在消费税一次调整上显然并不现实。此次的税改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只有与国际接轨,加大汽车使用环节的成本,才能真正做到抑制大排量汽车消费,鼓励小排量汽车进入市场,甚至推动汽车生产更注重提高有效功率,节能环保,从根本上改善中国汽车的产业结构和技术。

  消费税只是个信号

  尽管消费税未来能够达到的预期并不能完全如人所愿,但作为一项尚有调整的过渡性政策,它的改进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在汽车产业领域调整的态度。

  “调高大排量汽车消费税后,未来可能还将有更严苛的税收制度。”一位不愿具名的国税总局人士称,在消费税调整前,我国在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关税一案被WTO判定违规,而在非WTO框架体系内,政策制定方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出台有利于己方的产业政策。“国家一直在找寻燃油税出台的时机,可以预见,在发出上调消费税的信号后,这一时机的推进速度还将加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而对于此,市场面的乐观情绪显然还在蔓延,虽然目前市场盛行奥运后成品油还将继续上调20%的说法,但行业分析师认为这不会对汽车消费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价格因素已在全球汽车用户最多的美国发生了作用。最近两周来,国际油价不断回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美国的汽油需求有所下降。油价在6月底突破每加仑4美元之后,对美国的汽车用户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单美国本土三大汽车公司在美销量显著减少,日本车在美销量也出现下降。而这一问题之于中国,简单地推高油价显然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但在消费领域税收调节却是可行的方案。

  “靠税收来调节消费者和生产厂商的行为,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目前,我国迟迟没有出台燃油税政策,政府也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的问题。不过中国出台相关的汽车消费税和燃油税是现在非常急迫的事情。”冯飞表示。

  汽车专家杜芳慈也认为,从生产型税制向消费型税制转变需要较长时间,在燃油税未出台前首先调整汽车消费税,表明有关部门已在其职责范围内推进合理的汽车税收结构的形成。“汽车税收结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走到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基本原则的路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各种税制的调整。”

  新机会现股市

  伴随着大排量汽车消费税率上调正式定调,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机会和风险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采访中,一些投资者认为,对于可能到来的消费税率调整,由于目前国产车多集中在2.5升以内的排量区域,国产车型和国产汽企应该不会受到消费税率调整太大的影响。

  国盛证券分析师程荣庆则表示,此次消费税率调整,加大了大排量和能耗高的小轿车、越野车的税收负担,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小排量车的负担,体现出对生产和使用小排量车的鼓励政策。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潮流,此次消费税率调整释放出的“抑大扬小”信号十分强烈。因此,在这项措施实施后,生产小排量汽车的上市公司可能会被市场相对看好。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小排量车型主要作为代步工具,购买者对油价往往较为敏感。”一位基金经理认为,“随着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及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代替石油的新型动力车的产业前景肯定非常好,其中相关的市场机会值得长期关注。”(孙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