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汽车价格上涨拐点还未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 08:36  中国汽车报

  今年年初,伴随着雪灾冰冻天气对车市供给和需求的影响,铁矿石、橡胶等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行业里关于价格拐点的讨论不绝于耳。3月,载货车行业不堪忍受成本压力集体涨价,令乘用车价格的走势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无论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还是全国乘用车市场联席会主席饶达都曾表示,受成本上涨因素影响,汽车价格上涨拐点可能出现,车价持续下降的趋势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有所转变。

  - 乘用车价格上涨渺茫

  今年已过半,车价走势却未出现业内专家所预期的转折。据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6月乘用车价格整体下降,环比连续三个月走低,环比与同比分别下降0.18%和2.18%。

  虽然上半年车价下滑趋势仍未止住,但据网上车市对上半年车市价格走势的分析显示,与往年相比,多数车型价格保持稳定,车市整体走势平稳。这是否是价格上涨拐点的前兆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内乘用车企业、载货车企业以及交易市场的众多业内人士,得到的结果却与行业专家的观点不一致。

  载货车企业人士认为,该行业的集体涨价不具有整体行业普适性,以赢利为目的的商用车毕竟不同于乘用车,消费者购车的出发点不同,决定了其对于车价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正如陕汽郑州办事处主任赵承军所说,今年7月,载货车全部实现国Ⅲ排放,单车成本为此要上涨2万~3万元,如果消费者有需求,不会因为涨价而放弃或推迟购车。

  在乘用车企业中,自主品牌企业无一例外地表示,成本上涨令其备感压力,但迫于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并不会轻易选择涨价。因为乘用车市场不光是以成本定价,还有竞争定价的。至于专家所提出的价格上涨拐点一说,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具备可操作性。事实上,从今年4月起,一些企业便直接扛起涨价大旗,但随之而来的市场反馈则宣告涨价行动失败,并给尚处在涨价观望期的众企业敲响警钟。一些合资企业则表示,不会因成本增加而涨价,因为生产成本增加后如何获取利润是厂家的事,不能让消费者承担。

  - 涨价与否仍是车企的敏感穴

  在记者采访中,对于涨价的态度企业普遍分为两派,一派直接表示,话题敏感不便发表任何言论。另一派则表示,不会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企业将会从加强成本控制、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消化成本压力。

  在多达上百款车竞争的汽车市场,价格无疑是消费者重要的选择标准之一,因此,一旦价格缺乏竞争力,损失的则是市场份额。近年来消费者已视车价下滑为我国车市的必然趋势,而不会考虑价格下降会受客观因素影响到达一个底线,甚至出现涨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下半年铁矿石价格还将出现新一轮大幅上涨,因此成本上升的压力,将贯穿今年全年。从各家车企的态度看,面对此次成本上涨,都做好打硬仗的准备,谁坚持到最后,谁将赢得市场。不过,在这场价格博弈中,可以预见的是品牌硬、实力强的车企凭借较高的成本控制能力必然胜出,而不堪成本重负一再降低利润水平或是上调价格的车型,在竞争中将处于劣势,从而加速车企间的分化。因此,车企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保证利润,还要考虑品牌的长远发展问题。

  - 考验企业成本抗压能力

  虽然车企一再表示增加的成本将会控制在自我消化的范围内,但从长期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传至产业各个环节,在产车型的成本必将持续上升,令车企利润下滑。与闪烁其辞的合资品牌不同,自主品牌企业坦率地表示,新车型的定价将会把成本因素考虑进去。

  实际上合资品牌更加深谙其道,不仅会加速推陈出新,推出新款或改款车型,还会针对某一节日或事件推出纪念版。新车型的价格必然会根据当前成本进行考量,以抵消一部分成本压力,令车企依靠新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保证企业利润。

  与此同时,从汽车市场得到的消息是,除春节前后出现小轮优惠高潮外,上半年或明或暗的优惠也较往年少之又少。有企业表示,成本上涨已令某些小型车、微车等利润相对较薄车型的降价空间不复存在,再进行任何优惠,车型将频临亏损边缘,涨价又不现实,因此减少优惠幅度将是其不得已的选择。

  采访中,不少企业还是对未来车市充满信心,毕竟中国汽车市场的刚性需求还在,经过前两年的高速增长,车市进入短时期的波动也是必然。随着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虽然汽车价格上涨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价格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