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费者选车很为难 新车上市且莫如此“狂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 10:33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记者的一位朋友是个广告公司老板,打算买辆十三四万元的中级车已经酝酿好几年了,但始终没有出手,原因是新车不断上市,自己很难挑选。

  这位朋友起初打算购买福克斯,后来斯柯达明锐和速腾上市后,他都很喜欢但非常犹豫,而后来的新307又使得自己眼前一亮,然而就在他打算出手时,上海大众朗逸和上汽荣威550又惹得他很难果断决定,当笔者再给他推荐雪铁龙C4等将要上市的车型时,这位朋友摆摆手已经不耐烦了,说新车太多了,自己已经犯晕了,实在不知选择哪一款。

  事实上,中国市场一直以来新车上市速度都很快,今年是奥运年,新车上市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截至7月2日新飞度上市后,已经有80余款车上市,预计今年总体上市车型会超过100款,这在全球恐怕也是罕见的现象。

  有趣的是,在新车上市如过江之鲫的当下,以“老三样”为代表的一些过气车型,在中国市场仍旧长盛不衰,这到底是为什么?换句话说,中国市场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新车?一款新车甚至两三年的寿命,意味着什么?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超过1000万辆的规模,使得全球任何一家汽车公司都不会小视中国市场,自主与合资企业竞相投放产品,据了解,今年自主企业上市新车将超过40款,合资企业借助全球平台和丰富的产品线,而自主企业也不得不跟上这个节奏,疯狂推出新车。

  当然,我们无意于批评新车疯狂上市,毕竟,充分的竞争,不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的选择,而且价格会更趋合理。但是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来看,资源浪费、投资回报差等因素不利于企业,不断上市新车使得产能扩充很快,加之经济环境和消费者购车、换车速度减慢,市场能否消化这么多车型,很值得商榷。各个细分市场成就的只是很少的明星车型,对于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车来说,维持年销售两三万辆的销量,等于是赔本投入,这样实际上更不利于中国汽车。

  5万辆的规模,是公认的回收成本的临界点,但是从目前各细分车型来看,多数已经上市的车型远远不能达到这个量而处于陪衬的境地,而且畅销的新车更是少得可怜,多数销量较好的,仍旧是老旧车型;另外一个现象是,新车上市仅是名义上的“新车”,多数车型稍做改进,换汤不换药,难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

  实际上,新车上市并不是惟一取胜的办法,广州本田和广州丰田就分别靠雅阁和凯美瑞取得了自己强势地位,北京现代一款伊兰特曾经足以撑起整个公司。当然并不是指车型越少越好,而是推出一款,就要有足够的分量,否则,会陷入研发和营销相互扯皮的恶性循环之中,事实上,一些较为失败的企业为此做了最好的证明。

  我们毫不质疑车企的研发速度和推广运营费用,但是一味地追求多数量车型而缺少精品明星车型,过多推出不成功的车型,顾此失彼,使企业难以良性运作,投入收不到回报,使企业短命,最终会把自己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比合资企业,自主企业由于资金和研发力量的不足,事实上更应该“量力而行”,因为他们更折腾不起,对它们来说,“生一个成功一个”,恐怕远比跟在人家屁股后面随波逐流,最终被人家拖垮更为重要。

  比如奇瑞已经改变了过去“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做法,新车上市放缓,注重对新品的打造。对于定位于冲击“新三样”市场的A3,他们一再推迟上市,就是为做好各种试验和认证、评审准备,做到有的放矢,让它成为精品而成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