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价接轨刚起步 中国汽车业“拐点”似近还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 07:34  上海证券报

  自从今年6月19日中国汽、柴油宣布涨价以来,关于油价的议论开始变得莫衷一是。中国成品油价到底还会上涨多少?年内中国油价即将与国际接轨?燃油税与新消费税推出在即?高油价是否会让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拐点”?油价仿佛成了笼罩在中国汽车业上空的最大一片乌云。

  在油价上涨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深重的影响。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高油价能起到一定的抑制消费的作用,而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市场本身来完成优胜劣汰吧。

  高油价影响有限

  油价的上涨,会对中国的汽车工业带来灭顶之灾吗?汽车业内专家的答案是:NO!

  “油价是个复杂的问题。”中国独立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从国际油价的供求关系来看,已经是供大于求,油价炒作、虚高的成分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用的油不是从美国得克萨斯买来的高品质油,而是来自中东,其油价只有美国油价的60%。

  但是,油价进入上升通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贾新光表示,很明显油价还得涨,但是最后真正会引起油荒的是柴油。“目前我们的柴油价格还没有理顺,出现油荒的后果是将对生产、运输、农业等行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而油价对汽车业的抑制作用很小。美国曾经遭遇到2次石油危机,油价从2美元一下涨到24美元,到1973年底,又涨到60多美元。虽然两次大涨重创了美国的汽车工业,“而中国,每次就涨了几元,市场不会马上就给脸色看的。”

  对此持相同观点的是A.T.科尔尼大中华(参数配置 图库)区副总裁孙健:“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对高油价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油价相比国际油价还是低的。即使处于渐变上升通道的油价会改变消费者的用车习惯,但该买车的还是会买。汽油价格毕竟在用车成本中还不算最大的组成部分。”

  如果油价继续上涨,他相信消费者的用车习惯会出现改变:“会更精打细算,就像香港的车主,选择场合用车,平时上班不开车,只在周末开,或只在重要场合开。”

  孙健认为,今年二季度汽车销量的下滑也不是高油价造成的,是“对股市、房市,以及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悲观、观望情绪所导致的。”

  他举了个例子,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每加仑4美元的油价是美国汽车消费者的心理底线,换算成人民币就是7元/升,如果中国的油价涨到这个地步,中国汽车业的拐点有可能出现。

  孙健还表示,在高油价年代,工厂产能过剩则是最大的威胁。如果70%的汽车工厂都达到了过剩状态,中国的汽车产业距离真正的“拐点”就不远了。

  小型车还是新能源车?

  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国汽车每年的渗透率会不断加强。但高油价会将改变人们的汽车消费习惯,消费者将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小型车还是新能源车?

  进入7月的第一周内,两款重要的小型车几乎同时发布。

  7月1日,奇瑞(参数配置 图库)汽车向市场推出“新旗云(参数配置 图库)1.5L”。7月2日,广州本田则将小型车新飞度(参数配置 图库)适时投向市场。

  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峰向本报记者表示:“进入高油价时代,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种市场洗牌带来的结果是加速汽车行业的‘马太效应’——一些具有先进的动力技术、同时油耗低的小排量车将更加受到青睐,一些技术含量低、油耗又高的车型则将被淘汰出局。”

  “从长远来看,小型车会有好的前途。”A.T.科尔尼大中华区副总裁孙健这样认为,“当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成为汽车消费的中坚力量,同时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越小的车越不安全的观念会得以改变。”

  新能源车固有的问题则始终还没有解决。贾新光认为,“虽然高油价在理论上对新能源车的研发有促进作用,但不会一蹴而就。成本高企始终是新能源车的最大弊病。”

  孙健则认为,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过高,也是其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据最新得到的消息,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从调整产业税收政策的角度出发,为汽车行业和消费者面对高油价时的选择“指点迷津”。

  6月2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2008(第五届)中国汽车发动机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李万里处长在会上表示,国家正在研究以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为基础,建立具有奖惩兼备功能的税收政策。

  对于即将开征的燃油税,李万里表示,不必担心开征后会影响汽车销售市场的增长势头。“从我国资源、环境等支撑条件分析,汽车市场过快发展,国力将难以承受,汽车产业自身也难以保持可持续性。从这个层面分析,市场增速减缓应视为利好因素,消费者从年度交纳公路养路费改为加油时付款,可明确感受到资源短缺压力的传递。”(宦璐)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