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众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究竟是要就此毁灭C-NCAP,还是需要由此重生一个C-NCAP?
一夜之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汽研中心)旗下的C-NCAP似乎成为了“牙防组”第二,甚至汽研中心本身都受到质疑,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公众信任危机。
自央视的经济半小时节目对C-NCAP发出疑问以来,这个以汽车碰撞试验为生的机构遭遇了自身的“碰撞门”。一个独立第三方机构最重要的独立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成为C-NCAP发展道路上需要面对的第一道生死门槛。
在目前已显喧嚣的争论之外,我们究竟需不需要一个第三方的汽车安全评价机构,或者说,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NCAP,才是该关注的重点。
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为了推动整体汽车安全水平的提高,还是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安全参考,一个高于国家标准的“选优”性质的认证参考体系确实不可或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广义汽车产业中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
观察C-NCAP成立两年来的历程,诚如外界的各种疑问,也许它确实存在各种问题,但对于公众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究竟是要就此毁灭C-NCAP,还是需要由此重生一个C-NCAP?
C-NCAP之辨
所谓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中文称为“新车安全评价规程”,最早出现在美国,随后欧洲和日本等国家也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NCAP。
通常NCAP是由第三方独立组织操作,定期将企业送来或者市场上出现的新车进行碰撞试验,它规定的实车碰撞速度往往比政府制定的安全法规的碰撞速度要高,从而在更严重的碰撞环境下评价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根据头部、胸部、腿部等主要部位的伤害程度将试验车的安全性进行分级。
此外,NCAP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定量分析,最终以分数形式直观地表示结果。
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国家标准是作为“及格”而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而NCAP的标准尽管由某个机构制定,但因为高于国家标准,并且根据车辆使用和事故分析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试验,可称之为一个“选优”的消费参考标准,并在得到消费者和厂商广泛承认的基础上而具有行业特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C-NCAP权威性的质疑似乎显得有点多余。首先,在汽车碰撞安全标准上,目前的国家标准只有正面和后面碰撞两项,新的侧面碰撞标准到现在都没有实施,而C-NCAP无论碰撞项目的数量和车速等指标都要高于国标。
其次,作为一个第三方测评机构,正是因为其不具有国家标准强制性的效力,所以才要更加重视碰撞试验全过程的公正和公开,更严格的要求和权威、公正、公开的测评程序才能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各个汽车厂家的认可。
对公正性的一个简单检验方法是实验结果的对比,目前同类车型相比,C-NCAP与国外NCAP组织的碰撞试验结果基本是保持一致的,并没有出现大的差异。
参加测试的厂家无论是否申请测试、成绩高低,也都没有对C-NCAP的试验结果表示异议,这也说明了汽车厂商对目前碰撞测试的认可。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是C-NCAP的收费问题,包括收取数十万一次的试验费用、碰撞后汽车由厂家原价回购以及试验数 据高价卖给厂商,这似乎都坐实了汽研中心利用C-NCAP这个招牌敛财的罪名。
但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国外的NCAP机构同样也接受厂家送测的车型,操作流程也一样是接受了厂家的申请,考核后用厂家的测评费用去市场买车进行全过程的碰撞试验,结果同样公开。换句话说,这是NCAP组织充分利用现有试验器材资源增加收入的一种普遍方式,只是在国外NCAP机构中,送测产品占总额比例多少的不同罢了。
毁灭还是重生
一位汽研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在他们(央视记者)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个质疑的报道,有媒体监督是件好事。”
这句话似乎颇耐人寻味,似乎C-NCAP也意识到自身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对于眼下汹涌的批判之风,我们该仔细想想,对于汽研中心的批评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客观而言,C-NCAP运作两年以来,确实在资金来源、账务透明度以及最关键的独立法人地位等方面多有不足,对于它的质疑之声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如果汽研中心那位员工的表态不是公关辞令的话,C-NCAP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改进想法也是存在的。
从这个层面讲,对于C-NCAP的讨论无疑是有助于其成长的,但对于这个组织,甚至NCAP这类独立汽车安全测评机构的否定,在当下的市场状况中,却是不可取的。
2005年华晨在德国ADAC的“碰撞门”事件之后,国内有了对于NCAP机构的第一次讨论,也是在那时,以清华大学汽车实验室和汽研中心为代表的国内相关机构,开始涉足NCAP这个前所未有的概念。
无论清华汽车还是汽研中心,都引进包括运作模式、操作流程甚至碰撞指标等各个方面,以期迅速建立中国的NCAP体系。
当时清华大学的周青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打算采取与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相似的办法,引入国外的保险公司作为资金支持。
汽研中心则表示暂时没有引入资金的计划,当时的汽研中心标准所负责人吴卫告诉记者,他们打算以自有资金启动,并用出售数据等方式实现资金的滚动自足。
一年后,清华大学的NCAP机构似乎无疾而终,而汽研中心的C-NCAP已经开始在消费者中颇有名声。为了取得这个巨大市场的先机,树立自身的品牌,汽研中心选择了一条力所能及的捷径。
这似乎可以看作如今C-NCAP困境的一个伏笔,相比欧洲NCAP收取会员费,北美NCAP依靠保险公司以及日本NCAP依靠政府等资金来源方式,汽研中心是以自己的其他业务利润作为启动资金,期望借助试验过程中厂家送测和出售数据等方式实现C-NCAP的自给自足。
但事与愿违的是,正是这种在国外NCAP中非主流的收入,成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时候,必然会对C-NCAP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产生影响。此外包括独立法人地位、财务公开等,都应该成为C-NCAP在此次危机中需要反省和改进的因素。
周青教授曾对记者表示,“我相信中国会出现一批民间的第三方认证系统,但是经过淘汰,最后只会剩下1到2家比较权威的。做第三方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里面有什么利益交换的话,最终只能被淘汰!”
正如他所言,中国的独立汽车安全测评机构,也需要有市场竞争的局面,并以此最终实现提高中国汽车安全标准的目的。
记者 郭 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