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日报聊吧本期主题:无车日该坚持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08:23  大洋网-广州日报

  日前,“无车日”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08个城市同时开展。在9月16日至22日,参加城市大力倡导绿色交通理念,号召市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在9月22日“无车日”的7时至19时,以上城市划定一个或数个区域,只对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开放。

  “炮口”应对准公车

  我们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手头好不容易有点积蓄要买房却碰上了房价飞涨,刚想买车以提高生活质量却碰上了“无车日”(不让私家车上路)。我想不少刚拿到车的新手手心发痒,想出去兜兜风,却不能上路,真是郁闷。本人还没有车,所以暂时体会不到从“有车到无车”生活的痛苦。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无车日”有总比没有好。“无车日”的意义,贵在向乘驾人和公众传达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交通理念,培养大家节约能源、爱护环境、顾全大局的自觉意识,笔者担心的是,不少人士把它当成随大流、走形式,过后照样我行我素,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就像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遭遇“形式危机”。

  笔者所担心的是,1年有365天,52周,“无车日”只有一周,那么其他51周怎么办?毕竟是1:51的关系,后者才是大头,面对日益增长的车辆,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拍胸口称,已经准备好了。

  事实上,此次“无车日”针对的矛头是迅速增长的私家车,倒霉的是刚买车的“小民”,还没享受新车乐趣,不得不暂时将新车锁在车库。笔者认为,要解决“无车日”之后的交通,“炮口”应该对准公车。据统计,全国的公车有数百万辆,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在2000亿~3000亿元,而且,许多公车用于公务的时间仅占1/3甚至更少,其余时间被用于私事上。更为可恨的是,某些挂着各种特种牌照的车辆在街上横冲直撞,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

  解决“有车日”问题最终还是回到公共交通上来。中国城市人口密集,道路增长的速度远不能赶上车辆增加的速度,道路越来越拥挤是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目前,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政策是明显向小汽车倾斜的,包括道路规划、停车场等,虽然每年新增成百上千亿元的投入,但绝大部分受益者是小汽车。那种实用的大容量公交车以及为其专门建设的专用快速车道,真正在几个城市里有呢?耗资巨大的地铁工程让不少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

  国外城市系统的经验已经表明,解决“无车日”的最终途径在于公交系统,而不是想方设法堵塞私家车。试想舒适的地铁能直达,谁还愿意多花钱开车上班?既耗“银子”又费神。(王灿彬)

  “无车日”该坚持吗?

  汽车在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出行速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噪音、能源消耗以及交通事故等弊端,限车已经成为共识。法国媒体做过一个调查,82%的被调查者同意限制私人用车,但有趣的是,随后被问及会否卖掉现有车辆或者放弃换车计划时,超过70%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富人区反对者更是高达90%。看来人人都同意限制汽车,只不过是限制别人的汽车。当然这和欧洲的城市规划也有关系,欧洲的城市都很小,即使大城市中心区域也就那么二三十万人,更多的人是住在郊区或更偏远的地方,人们无论上班、购物、休闲、度假甚至健身都离不开汽车,汽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很难去改变。所以,“无车日”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是没几年就开始露出式微的趋势。柏林、罗马等大城市参加了几年,却先后退出了此项活动,除了上面说的没有群众基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成本太高,从经济效益来算,实行无车日的支出远远大于收益。

  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应该着重推广“无车日”。中国不同欧洲,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比比皆是,单从数量来比,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级别。人口的增加,让本来在小城市可能不是问题的问题会变得很难处理。就比如汽车,都同样在增长,小城市的拥堵、停车都基本不是问题,马路都空旷得很,但大城市不是。人一多,各有各的心思,各自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了出行方便,都想买车,这很正常,但如果都凑到一块去,那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所以,作为社会组织者的政府,要在个人便捷与社会环保、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平衡,并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加以落实,“无车日”不失为改善交通一个好的举措,能鼓励市民合理环保地用车。

  但“无车日”能解决问题吗?很明显不能,它的精神意义大于物质效果。不过,在这一天里,总会有人放弃私家车而改乘公交车,总会有人近距离出行改用步行或骑自行车,这么一天存在就会引起人们对汽车的反思,从而提醒人们加强环保意识。所以,这个以环保为灵魂的“无车日”,一定要进行到底。 (周伟力)

  怕就怕“形式主义”

  在写这期的“聊吧”主题之前,记者就“无车日”询问过身边几个朋友的看法。一个朋友第一反应即说“无车?好啊,起码城市少点污染”。不过快人快语的他随即补充,“但是,估计全国都搞‘无车日’的那天,不仅会让有车的人不方便,没车的人也会更烦。”何解?朋友解释:有车的人届时没车开,出行不方便;没车的人要与更多的人“挤”公交、“挤”地铁,所以烦。听之,甚觉得有理。

  话说上个星期,国内108个城市纷纷开展了“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声势浩大。客观来看,每年设置一个“无车日”是个好事,起码出发点不错——提倡大家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注重环保。国外也早就有“无车日”。然而在国内,怕就怕“形式主义”。就怕“无车日”当天,大家都充满激情一头热去追捧、用行动来支持。结果翌日,有车的依然开车,没车的依然渴望尽快拥有一辆车,城市交通依然复杂,空气中的尾气有害物质比例越来越高。无疑,这样的“无车日”等同于全民做“秀”,毫无实际意义。

  相信每位市民都知道汽车尾气有多“毒”,路上见到都习惯性掩嘴捂鼻子。然而私家车的使用便利,让很多人立志尽早成为“有车一族”,公共交通设置的局部欠缺和不完善让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如何让市民在购买私家车之后,更理性的使用和消费,彻底改变市民的观念,才是解决之道。同时,建议推广“无车日”之前,相应的城市交通配套设施必须完善并能够给予相应配合,譬如,最起码要确保在“无车日”让马路保持顺畅,市民乘坐交通工具更便利等等。否则,“无车日”只能沦为另一个空有其名的“无烟日”。 (邓莉)

  环保不能“九月来了十月走”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从今年起,我国也跟上世界的潮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108个城市从12日~22日期间,政府领导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

  如果这是对公民环保意识的一次呼唤,那无疑是好事,但怕就怕在真的只是跟随潮流。记得小时候学校都倡导学雷锋做好事,但似乎“学雷锋”慢慢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于是乎有人编了这么一句顺口溜:“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反观“无车日”,我想不论是政府干预,还是民众自觉,通过强制的手段,都能够实现22日“天下无车”。但就这么一天大伙都不开车,对空气质量、环境保护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吗?

  不会。

  再说一个问题。前段时间广州刚刚迈入“汽车百万辆”的俱乐部,为此引发了本城一场有关“汽车社会”的大讨论。很显然,汽车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出行上的便利,也触发了不少社会的焦点问题:堵车、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频发……是福是祸,还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而这个“无车日”,似乎有些与现代文明相悖,也与中国目前高速发展的汽车行业矛盾。

  那么,这看起来与中国国情极其不符的日子,为什么要在中国实行呢?

  我想,“无车日”并不是要我们回归到农耕社会,人人走路骑马,彻底抛弃现代文明的交通工具,而是旨在培养人们的一种环保意识。

  如果非要强制性地让人们在这天不开车,只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负面情绪。开车的出行便利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需要一种共通的环保意识来化解,也需要更多的科技发展来平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平衡汽车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混合动力、氢动能、有机燃料汽车的研发都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公共交通的大力推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道路负担。最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跟环保意识做朋友,它才不会“九月来了十月走”。(陈鑫欣)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