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报道/茅硕
一张采访提纲把记者带进素有“城中村”之称的广州杨萁村和石牌村。
这里的人想买车,但买车是为了尽早离开这里,今天这里已经与广州时尚的汽车消费文化渐行渐远。
据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距广州城区3公里远的天河,还算是郊区,从杨箕村以东,都是成片的泥土和菜地。村里的农民整天在菜地里“撅着屁股”种菜,忙着村里稻田的活计。虽然当时100斤生菜最多卖2元,100斤菜心只能卖5元,但种菜收入却是全村9000多名村民的唯一经济来源。
据资料显示,1984年,村里实行土地承包以后,杨萁村和石牌村成为广州市的主要蔬菜和畜禽基地,当时蔬菜种植面积最多的时候,全村有2300亩。1992年,国家开始征用了他们的自留地。从此,祖辈在杨萁村和石牌村种地的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进入“种楼”的年代。
1996年,石牌村的土地已全部征收。原本终日盘弄土地的石牌人尽管每年有了集体经济的分红,生活不成问题。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租房成了一笔好买卖,于是杨萁村和石牌村的农民把自家的“老土屋”推倒,用征地补偿款重新在旧地基上建起一栋栋砖土屋。以满足外来人租房子的需要。1994~1995年期间,村里外乡人突然大增起来。随着租客增多,不少村民纷纷开始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上加层盖屋,用来出租。石牌村的房屋于是像庄稼一样嗖嗖往上蹿高,村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房子,“接吻楼”“握手楼”也出现了。
楼挤巷窄,小巷最窄处,小伙子只能侧身而过,轿车根本开不进村子。村民的房屋出租收入大增,一年平均每户达到6万~7万元。虽然今天的杨萁村和石牌村已经被林立的高楼所包围,村里的“房客”还是有增无减,不少来广州闯天下的大学生,“白领”都是在低矮潮湿的“接吻楼”里完成了原始的创业路程。
我的一位朋友每每说起在杨萁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都非常感慨,在这里有他的辛酸和成就,今天他已经搬出了杨萁村,开上了新车子,住进商品房,但还是对城中村的生活念念不忘。在我离开广州前,得到了一个证实的消息,杨萁村和石牌村已被列入广州危旧房的改造计划中,广州人走入汽车消费时代的今天,“城中村”可能将要与我们永别了。-(宁平、江海波、余跃对本文亦有贡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