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进口车市价格走高 步入夏季销量一路狂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 06:12  中国青年报

  一小部分进口车降价,在整个进口车市价格走高的趋势下,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小插曲。曾有人猜测,进口车会在今年放下身价,加入到价格大战中,然而步入夏季,当国产车销售呈现相对平稳的状态时,进口车市却突然发力,在价格波动极小的情况下,销量一路狂升。那些有关进口车销售不畅的预言,已经成为无谓的担忧。

  动辄百万元的豪华车,让奢侈品的追随者趋之若鹜;在厌倦了国产车的老面孔后,很多人将目光瞄准了从国外引进的个性化小型车;还有一些人,更忠实于进口车的纯正血统,对国产化车的价格优势采取无视态度。当竞争对手转变为利益同谋时,进口车市就变成了一个有钱大家赚的安全之地,狂热的进口车消费者,带来了旺盛的需求,也让进口车的价格一路坚挺。

  中国汽车进出口贸易中心总经理丁宏祥告诉记者,在国产车价格再次松动的市场环境下,今年进口车的价格开始出现上涨趋势。中高端进口车如奔驰宝马保时捷雷克萨斯大众途锐等,以及个性化车型如大众甲壳虫克莱斯勒PT漫步者等价格非常稳定,有的新款车目前甚至还出现了加价现象。

  丁宏祥表示,进口车消费者对于汽车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于国产车消费者来说比较低,因此调整价格对推动进口车的销售所产生的作用相对有限。他还认为,今年进口车市已经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政策因素已经稳定,进口成本方面不会有大的变化。另外,今年中央决定保持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着力扩大消费、减少贸易顺差,这都是对进口车市场十分有利的支撑。

  网上车市总监华雪认为,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主要集中在国产经济型车,进口车由于价位较高,2006年只销售了22.8万辆,而国产车销售超过500万辆,进口车市场规模相对容易控制,竞争节奏更容易把握。另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强化了对进口汽车渠道的控制,使进口车价格结构更加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汽车热线·中国网”CEO吴端平表示,今年的进口车市场与去年比有很大的区别,最主要就是表现在:随着《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在去年年底正式实施,进口车品牌厂家目前基本上都在中国设立了总代理或者“中国公司”,国内的经销商基本上都被纳入了他们的管理体系,成为他们的授权经销商。打个比方,如果说这些卖进口车的经销商以前卖车是在做外贸的话,现在则是在做内贸,因为他们都是在向进口车品牌的总代理或者中国公司订车。

  做内贸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进口车的经销商们在和有关方面结算时,都要采用人民币结算。由于进口车厂家都是按订单生产的,它们不大会有库存,直接导致进口车厂家为了规避汇率变化的影响,在定价时会非常注意价格的稳定性,价格一般都不大容易波动。同时由于没有库存的压力,进口车厂家也没有国产车那样的降价清库压力。所以,除非经销商自己让利,进口车的价格一般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据分析,跨国汽车公司通过《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获得总经销商的授权以后,在货源、渠道、价格上逐步主导了中国进口车市场。从供求角度上看,跨国汽车公司根据市场形势及时、有效地调整销售目标和到货节奏,是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保持价格相对平稳的有效手段。

  对于进口车的消费格局,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贾新光表示,5年过渡期后,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明显下调,导致原先进口量较大的汽车产品转移至国内生产。但是,高档车国产化的技术条件还不太成熟,一些豪华车还难以实现在中国本土制造,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错位格局。另外,在消费习惯上,“高端消费者一般喜欢原装进口车。”这也造成高档车进口量增长。

  在标致进口车总经理梅野眼中,中国进口车消费者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买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科技含量、安全性能和外观造型。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这款车是否能展示他的个性。“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愿意买一款与众不同的车。就像人们买衣服一样,总想去买别人没有的,不希望和别人穿得一样。”梅野说。

  “对于进口车市来说,高档化、个性化、差异化是潮流。”丁宏祥表示,进口车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新产品,进一步提升了进口车的吸引力。今年以来,跨国汽车公司推出进口新车型的速度比国产车更快,并有许多新车进入国内,包括新的品牌,如英菲尼迪、JEEP;新的产品,如克莱斯勒PT漫步者、沃尔沃C70;以及原有产品改款、升级的新车型,如2007款大众途锐、新宝马X3等等,都进一步丰富了进口汽车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根据到岸价格和最终的市场价格粗略计算,一些比较强势的品牌,每年进口车的毛利润超过10亿元,有的甚至达到15亿元。这一利润不包括外方企业本身的利润,和一些国产车企业的利润相比,相差极大。

  在这种高利润、高回报的销售环境下,仍有进口车经销商笑言,涨价肯定是普遍行为,只要有一家涨价,其余经销商都会马上跟进。“至于降价就很难说,个别经销商降价,影响不了我们。”本报记者 王超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