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豪华烈马--试驾英菲尼迪G35(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09:22  新京报

 

  新一代的G35仍然延续了日产的传统风格:家族标志性的大横格栅、与350Z相似的侧面线条,以及与FUGA神似的前大灯。

 

  英菲尼迪(Infiniti)这个日产豪华品牌曾在1992年被翻译成“无限”引进过一批Q45车型,当时的名字让人对该品牌的内涵产生丰富的联想。数年之后,“无限”进入了更多中国人的视野。这个在北美大陆与奔驰、宝马、雷克萨斯齐名的品牌正在加快中国市场推进的步伐,其“先头部队”便是G35和FX。

  G系列是目前英菲尼迪旗下销量最大的车型。作为英菲尼迪的看家车型,为了突出运动性和家族设计元素,很多都直接来自日产跑车设计,比如修长的前鼻,短小的后厢和前后悬臂,都可以看到英菲尼迪近乎跑车的风格追求。

  外观:延续“家风”

  在外形设计上,不同于RL对于HONDA或者ES对于TOYOTA的彻底摒弃。新一代的G35仍然在某种程度延续了Nissan的家风,比如家族标志性的大横格栅、与350Z相似的侧面线条,以及与FUGA神似的前大灯。

  4.75米的车长和2.85米的轴距听上去很长,但当真车出现在面前时,会让人觉得相当紧凑。G35全新设计的前后线条以及拱形线体车身强调着前卫时尚之美,给人一种强烈的男性力量之感,前低后高的楔形车身充满运动气息,极短的前悬不仅让发动机实现了前中置,而且让驾驶座更接近整车的中心。G35车头重新设计的格栅由四条扭曲的镀铬条组成,新的全铝发动机罩与格栅分开,L形灯罩和标准的高亮度双氙气前大灯分列两侧,前部保险杠下则有三个更低的进气口。

  G35的侧面线条看起来要比前脸稳重一些,粗大的前后保险杠、轮拱和简洁的腰线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豪华轿车舒适的特质,但长长的发动机舱和靠后的驾驶舱还是能够让人想到日本国宝级的350Z跑车。粗大的车尾略微上翘,宽大的LED尾灯呼应了前灯设计,大量的镀铬设计以及双排气管设置给人感觉辣味十足。

  内饰:时尚平和

  与外形脱俗的极端个性不同,G35的内饰反而显得平和了很多。暖色系的配色以及传统化的中控台设计烘托的是居家感,而非个性的叛离。三辐方向盘和导航系统算是比较有特色的设计,手工缝合的真皮方向盘上包括了音响和巡航的控制键,在方向盘后还配备了快速换挡拨片,镶嵌真皮的镁合金材质手感相当好。导航控制采用了类似iDrive的中央控制系统,配合转盘和确认键能完成大部分功能的设定。中央对称设计的控制台,分为功能区、CD区和空调区上中下三部分,对于初次操作G35的人,第一区是最让你费脑子的。

  G35淘汰了原有的独特橘黄色圆形仪表,取代它们的是更加时尚的白/蓝色背光和红色电子显示器,能够显示里程、平均油耗、平均速度、自动变速器指示、已用时间、已行驶距离以及外部气温等多项数据。值得一提的是G35方向盘和仪表盘的连体设计,调节时,方向盘和仪表盘会同时上下移动,可以照顾到不同体态人的驾乘和操控。

  至于G35内饰的做工和质地,以及包括导航系统、多媒体系统在内的多种配置,这本来就是Nissan的强项,更何况作为其高端品牌的infiniti。顶极的BOSE音响效果极佳,据说有“车载音乐厅”之称。

  驾控:加速强悍

  G35的3.5升VQ系V6发动机曾在过去12年间连续被评为“世界十大最佳发动机”,现在装备的是第四代VQ35发动机,约80%的部件都是全新的,包括更加坚固的缸体、更高的极限转速(提升了500转/分后达到7500转/分)、电磁可变气门正时排气门以及发动机内对称的双活塞进气系统。经过如此繁多的修改和提升后,这台V6发动机6800转/分时产生306马力的功率,5200转/分时迸发出363牛·米的扭矩,而且90%的扭矩都是在2000至7000转/分的转速范围间产生的,数据相当惊人。

  变速器方面,厂家配备的是5速手自一体变速器,在6、7甚至8速自动变速的时代,5个挡位的装置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但是这款变速箱的齿轮比配置与发动机配合得很好,没有明显的顿挫和动力真空区,算是不过时吧。

  作为运动型轿车,最重要的还是在路上的表现。绑紧安全带,调节好座椅,按下发动机启动按钮,怠速平稳顺滑。踩下油门,强劲的动力喷薄而出,加速时动力响应的强悍以及任何阶段都源源不断的后劲,让人为之着迷。试车路线的安排也体现了厂方对G35的信心,公路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是只有两车道的山路,上下坡的斜度和急弯的角度都相当了得。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时,G35的底盘坚实而硬朗的特性显露无遗,在弯中,车身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撑,侧倾很小,方向盘的力度比较沉,对于车头的指向控制非常准确,加上车架本身的刚性很好,过弯的极限很高,不过与宝马3系的极端风格还是有差距的,只是差距很小罢了。G35的制动效果不错,这得益于更大的单活塞卡钳,但是与德国车型的“碰刹”不同,日本车的刹车踏板行程还是显得略长,驾驶的初期会有些不习惯。

  本报采写/摄影 本报记者 田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