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又到交出成绩单的时候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轿车销量达到创记录的382.89万辆,比2005年的278.74万辆增长36.89%,净增104万辆。这的确是一组令人兴奋的数字,我们看到了国内乘用车企业首家年销量突破40万辆的上海通用,我们看到了凭借最终30万辆的销量取得排名第四的自主品牌企业奇瑞。在兴奋之余,我们也看到了个别合资企业的步履蹒跚,没有分享到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成果,对他们来说2006年的确是一大遗憾。在中国汽车市场高歌猛进的时候,完成年初制定的产销计划,对合资乘用车企业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反倒那些没有完成产销计划的合资乘用车企业更值得关注,更耐人寻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完成产销计划?是战略错位,还是战术失误?为此,本版编发了这组报道。
7年过去了,南京菲亚特年销量仍然徘徊在3、4万辆,销车总数尚不及15万辆。这对于在小型车领域素有世界“家轿之王”美称的菲亚特来说,的确有些尴尬。
在2006年汽车企业交出的成绩单上,南京菲亚特的数字难以启齿。在整体市场增长37%的情况下,南京菲亚特没有完成销售目标。更糟糕的是,在所有合资公司中,其销量几乎排在最后,仅仅比华晨宝马以及北京奔驰等豪华汽车品牌多一点点。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在中国叱咤风云的合资企业2007年有可能出现拐点,个别合资企业存在的危机或许会暴露得更明显。南京菲亚特似乎最有可能成为这个拐点的注脚。
下课风波的背后
2006年年底,南京菲亚特商务总监景伯青“下课”。据内部人士透露,其理由是销售业绩不理想,然而舆论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并不是景伯青。
翻开南京菲亚特的产品目录,从2002年1月派力奥至今,南京菲亚特依然只有178一个车型平台。2002年推出派力奥和西耶那两款车型,当年销量达到2万余辆。2003年,派力奥周末风上市,借助当年汽车市场井喷良机,销量冲破4万辆,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直到2006年秋天才推出了新车型派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人认为,若不是景伯青及其团队在2002~2003年的营销战术出众,很难想像仅仅靠三款老车型,南京菲亚特还能以3万辆的销量在2006年支撑下来。
景伯青并不是“下课”第一人。5年来这一职位多次换人,景伯青已经是第七任,同时他也是第二次担任这一职务又第二次离职的人。
南京菲亚特的人事变动不止中方人员。恰巴、鲍勃、叶良侠、马思博,直到刚刚上任的CEO韩同安,外方的变动也如走马灯一般。早期负责市场网络开发的托蒂等一批外方商务人员也遭到解雇和调离。
人事频繁变动显示出合资双方仍然没有渡过磨合期。
南汽钟情名爵
南汽方面似乎已无心磨合。
南汽收购罗孚,人们的担心多于欣喜。南汽拿出所有的资源,能否消化好罗孚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何况还要兼顾另一个轿车项目南京菲亚特。
事实上,在南汽捉襟之时,已经见肘。南汽已经将南京菲亚特从CEO到商务总监的位置都拱手让给菲亚特。有内部人士透露,南京菲亚特近30名中高层干部被抽调到名爵项目,名爵项目吸纳了南京菲亚特70%的精华。
如此一来,原本需要经营的“婚姻”更增加了不和谐音符。
菲亚特移情
难怪菲亚特正在考虑改变它的中国策略。此前有消息称,奇瑞正积极与菲亚特、南京菲亚特洽谈代工合作事宜。如果事成,奇瑞将为南京菲亚特代工生产新车型,同时意味着菲亚特在华布局将发生重大改变———菲亚特将在安徽芜湖获得一个新的生产基地。
2006年9月,菲亚特集团董事长蒙特泽莫罗曾宣布:到2010年,南京菲亚特的产能力争由现在的4万辆提升到30万辆。然而,业界人士分析,以南京菲亚特目前的销售状况,投资再造新的生产能力不仅风险较高,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奇瑞的代工模式,为菲亚特提供了在华新的发展路径。
有观察人士认为,2007年很可能是南京菲亚特的“生死年”。如果投入派朗、多宝等车型后,南京菲亚特仍然不见起色,那么菲亚特很有可能另觅伙伴。而且在合作模式上很可能不再采用合资方式,7、8年不成功的合资经验难免让菲亚特心有余悸。(本报记者:明 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