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思考叫回顾(下)
■三大亮点荣耀2006
《辽沈晚报》汽车专刊记者崔亦凡
国内车坛,轰轰烈烈的2006年又要过去了,回首一年来的车市,有三大亮点依然在我们的眼底留下耀斑。
耀斑之一,自主品牌蓄力数载,今年终于火山喷发。从7月广州车展开始,自主品牌就开始不约而同地发力。至11月的北京车展,终于全面开花,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合资品牌旗鼓相当。无论是十款自主跑车,还是数十款自主概念车、首发车,争奇斗艳。最近更有华晨中华车大举进军德国,让人欢欣鼓舞,感叹我国汽车工业自主春天的到来。
耀斑之二,车市价格日趋夯实。虚高价格的车款即成明日黄花,不得不连连降价以求得生存。这是我们购车百姓的福音,也是汽车生产厂商的福音,由此厂商们不再有蒙人欺市的幻想,而专心给老百姓造货真价实的车。
耀斑之三,百姓购车心理更加成熟,汽车日趋回归其交通工具的本位,不再担任显身份、装门面的形象大使。两厢车渐得人心、小排量车大行其道、运动款更受欢迎、自主品牌占据半壁江山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汽车市场正在良性、理性、本性的轨道上发展。
展望明年车市,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国家更为严格规范的环保政策的出台,导致造车的和买车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消费者,更要为保护环境尽力,另外省油节能也是个关键。二是柴油发动机在国外日渐流行,明年我国也会是柴油车型风头渐起,值得关注。三是继续关注国有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要当世界汽车生产地,出口赚银子。
总之,持续发展、持续兴旺,是我们对于我国车市现在的感想和未来的希望。
■“轿车”疾驰“自主”突起
《江南都市报》车时代主编熊持成
回望2006年的国内车市,汽车消费继续高速增长,尤其是轿车市场全面爆发,私家车成为车市推动力。今年汽车销量超过700万辆已成定局,将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并有望在2010年左右登顶,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但我认为,绝对数量并不能说明中国已是汽车强国了。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今年北京车展上看到了自主品牌的异军突起,他们承载了中国汽车强国之梦的希望。奇瑞、吉利、比亚迪、华晨等自主品牌开始甩掉低档车的帽子,向中级甚至中高级车市发起进攻。
我想,2006年车市的增长属于车市正常的惯性增长,2007年甚至今后几年还可能保持这种增速。现在正处于汽车普及的前夜,事实上,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汽车已经开始普及,其他一些发展中的地区要普及汽车还需若干年。
■“井喷”市场我为车狂
《新文化报》经济专刊部主任王舜
回眸2006年车市,无论是制造商还是经销商,无论是销售员还是广告代理公司,无论是政府采购人还是普通的购车族,在2006年呈现出的是一派“我为车狂”的激扬场面。我们发现,“井喷”是整个车市最为贴切的描述。
井喷者,汹涌澎湃而出也!2006年,上市发售成为汽车卖方市场的绝对声响。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2006年上市销售的新车型达到近百款,这是游历商海多年的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厚积薄发的精彩绽放。而对于买方市场,排号买车已成为蔚为壮观的一景。对于买卖双方来说,车子的一出和一入,已然形成了汹涌之势。
■惨烈竞争催促成熟
《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陈雅
即将过去的2006年,在汽车行业内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从合资品牌来看,几乎所有重量级汽车企业重量级产品悉数国产,中国汽车市场毫无疑问成为国际车企最为看重的一个地区。
从自主品牌来看,经过几年的发展,从吉利、奇瑞到中华、比亚迪,自主品牌的产品已逐步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在国际车市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如一位车企老总所言,在中国的汽车市场,每个级别、每个产品间的竞争都尤其惨烈。的确,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没有一个不激烈的市场,但同时,我们依然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个市场固然竞争残酷,但日渐成熟。
■销量猛增维权觉醒
《成都商报》汽车部主任汪川
2006中国车市突显三大特点:
1.大牛市刚刚起步。
就像今年的股市一样,中国车市也如同一个刚刚起步的牛市,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将超出人们的想象。
今年,我们看到很多厂商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市场,虽然在利润率上有所折让,但各大车厂的销售总量却在突飞猛进,虽然其中还有车厂完不成计划,但车市的总盘子远超去年。我们还看到,截至11月,国内汽车全行业利润增长到46%%,这为中国国内汽车行业的全方位走强,提供了最有力的资金保证。
2.自主品牌开始发力。
北京车展最出彩的莫过于自主品牌了,奇瑞一口气拿出这么多产品,比亚迪也推出了F8,吉利2006年走上赢利的轨道,上汽推出了荣威。种种迹象表明,自主品牌正在走上全线启动并发展的快车道。
3.消费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今年以来,各大汽车品牌都不同程度有消费纠纷发生,消费者在汽车产品的维权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在觉醒之际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难能可贵的是,厂商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学会了与消费者更好更快地沟通,表明车市越来越趋于理性了。
■降价盛宴质量为本
《上海青年报》上海青年传媒有限公司汽车事业部总监陈新希
回顾2006年中国车市,“降价”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尤其是凯美瑞让整个中级车掀起一阵降价风波。消费者喜欢降价,但是中国的汽车行业要健康发展,汽车企业光靠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不是理智的,而应该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在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安全、节能和环保上狠下工夫,同时努力降低成本,在低成本与质量控制间寻找平衡,使中国老百姓能用上质量精良、价格合适的汽车产品。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刘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