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一款搭载普通电喷发动机且没有助力的富康售价9.78万元引起中国市场轰动。那时中国汽车业的市场份额南北大众占据了50%以上,“老三样”的市场份额占据了60%左右。因为国产轿车生产规模小、价格大大高于国外、车型落后等原因,汽车业被列入入世后最令人担忧的产业。
2006年11月,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祁玉民在德国不来梅,与欧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一次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这时,中国汽车业生产规模跃居全球第三、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由五年前的不足5%,提高到近30%。“奇瑞”和“吉利”两个民族品牌早已转战海外。没有人再认为这是场“一边倒”的较量。
产销量快速增长
正因为入世压力,国内汽车价格逐年降低,购买汽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非遥不可及。中国汽车的销量因此跃居全球第三,今年将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达到近700万辆。而2001年,中国的汽车销量仅为239万辆,居全球第七位。五年中,中国汽车需求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5%,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例已由2001年的4.3%上升至2006年的11%。
汽车出口超过进口
自主品牌轿车的异军突起在于出口的飞速增长。随着性价比的逐渐体现,2005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首次超过进口,达17.3万辆,比进口整车多1.1万辆。
除了出口,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也有一定提升。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排名前五位的企业约占整个汽车工业产销量的64%。2006年9月,数字上升到了66%,说明国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并未因加入WTO而造成生产集中度的分散。
承诺与现实
2006年7月1日,进口轿车关税由当时的70%-80%降至25%。汽车零部件关税由当时的25%降至10%。进口配额许可证到2005年取消;汽车连锁店从2002年放开;允许国外非金融机构进入,从事汽车贷款业务等。目前,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1%,自主品牌轿车已出口海外。
钱婵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