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副总裁赵福全:吉利超乎我的想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 17:06  新浪汽车

  两年一届的车坛盛会--2006年北京国际车展11月18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中外企业将同台竞技。为缓解车展场地紧张局面,以自主创新著称的吉利控股集团主动替组委会分忧,并经北京国际车展组委会授权,在北京吉利大学自建汽车展馆作为本届北京国际车展的分会场,突出“民族品牌·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以全新的模式、全新的阵容参展。据了解,该展馆将于11月16日隆重开馆,正式展示时间为十天。此次车展结束后,吉利大学展馆将永久性对外开放。在今天吉利的展台发布结束后,吉利副总裁赵福全接受部分媒体的专访。

  媒体:您到吉利后的感觉如何?您如何看待李书福董事长?

  赵福全:发动机、变速箱如何做?低端车型怎样提审品牌形象,国内怎样做?国外怎样做?这些是出乎我的意料,在这里和李书福董事长接触过程中,他总是和我讲吉利有很多想法的,你来吧,有时候又留半句,现在不能跟你讲太多,你不来怎么办?我就不知道是忽悠我还是怎样,我就半信半疑,我感觉到作为书福同志有一点相信,他和我在一起是面试我谈吉利,但会不停地讲车的事、混合动力,而忘记了是在考察我,和我在探讨。我说一个搞车的人看到一个新车就像看到一个亮丽的女人一样,像英国排球一样,先是足球,然后是女人。我觉得坐车的人挺激动,我和他也去过香港,说赵福全你看我们造这个车怎么样,他对车的激情感觉超过我。

  我原来看到书福董事长无外乎是外界报道的“汽车狂人”,还有电视焦点访谈等,真正的基础是我俩在接触,我在了解他,他也在了解我,但越来越觉得这个企业在这方面有点超乎我的想象,我绝对不会用A企业和B企业了解,是我作为局外人了解的吉利以及我的一些有限了解谈点感受。技术研发方面还比较弱,但作为吉利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研发力量,还有自己的研究院,对于电力混合汽车动力等有两个团队在做,这方面让我感觉到一种希望。另外一方面还有待于改进的地方,比如这么多团队怎样整合,怎样用一个脉搏跳动,这对我来讲是一个挑战。另外,怎样做到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这是真正的感受。从进入吉利后,了解到吉利的研发实力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将来大家有机会,我加盟吉利后,在技术上和大家多沟通,让大家了解到我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家宝总理提出要与时俱进,我在这方面也在感受。从大方面来说,内部做了很多事情,可能处于保密的原因或者宣传不到位的原因等等,还有有很多内涵的东西。但是,与我想象的团队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恰恰是能发挥我个人作用的空间,这个能力到底有多大?需要我调研之后出报告。

  媒体:你现在在吉利工作,在华晨也干了两年半的时间,华晨的新产品,也是经过你一手慢慢培养的,慢慢把产品做成功,你对华晨的商业细节的东西了解得非常的多,你到吉利之后,华晨对你有没有一些保密协议的签署?

  赵福全:作为职业经理人,在一生当中可以奉献很多不同的企业,但主要是你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目前来看,华晨的品牌和吉利的重叠性是很低的,特色性也是完全一样的。吉利将来是否要发展,我也不知道,要和董事长探讨,这方面我个人有没有担忧呢?有也是正常的,但这是一个职业道德。另外,即使华晨开发这个车型,我没有来吉利之前也讲得差不多了,没讲的东西就不值得一讲了,这个东西没有必要担心太多。

  在技术角度,我在华晨虽然做了很多,但都是我底下的人做的,我没有设计一个数模,但战略的东西,甚至整个流程的形成、知识体系等这些东西,也不是我拿不出来的,我在华晨这几年是把团队培养出来了,由弱变强了,这个东西是大家看得比较清楚的,也是大家对我认可的东西,绝对不是赵总本人,所以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认为担心是有的,大家的担心也是正常的。在国内,人才流动也非常的正常。作为我这层面,技术细节也拿不来,作为底下的人拿下来也是一块,这样还根本不要拿出来。

  另外,从我个人职业经理角度来讲,大家对吉利的看法也在改变,吉利也是一个上市公司,也是要遵守职业道德,我也不可能牺牲华晨的利益得到吉利的认可,我就靠卖华晨的东西站住脚的话,两年半后怎么办?如果董事长为我在华晨的那点积累是不可能的,我给吉利带来的不是解决某个技术问题或者某个产品的车型,而是通过我这么多年的积累,在吉利的研发,在吉利的特色基础上怎样做得更强、更好,在体系建设上、流程上。戴克的流程不适合于吉利,吉利的流程也不适合于戴克,现在的流程让我讲我也说不清楚,而是要通过调研,比如吉利管600人的研发中心,吉利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路桥有路桥的研发中心,宁波有宁波的研发中心,吉利之所以发展到现在,就因为在这些地方。我到吉利后,让吉利更锦上添花,应该怎么做?不是撤几个人的问题,这也不现实,而是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甚至和王总合作,把吉利的事情做好,这就是一个决心和一个大前提,至于到底怎样做,我谈不出来。我认为这种担忧是正常的,但也是多余的。

  我认为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这样的话,我已经加入美国籍了,美国都不会让我回去了。为什么很多人担心海归太“洋”了,因为照搬照抄并不行。

  媒体:最近看到吉利有很多人士的调整,像华普的徐刚在职务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你们副总裁之间是怎样分工的,伴随高层人事的调整,吉利目前已经有四个基地了,现在还有几个基地在报批,这几个基地怎样统一管理?作为赵总,你马上接手的事是哪方面的,你负责欧美汽车工业园区,你是怎样规划这方面的业务?

  王自亮:关于华普和吉利的关系,你说得很对,关于徐刚职务上的一些变化,其实是多了一个职务,是担任副董事长。华普的职务没有变。第二,为了加强各个公司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现在对华普实行三个统一、垂直管理。一个是财务,一个是法务,一个是档案,这两件事情看起来是不相干的,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吉利在上海发展的战略,也更好地为了使华普、吉利这两家更好地共享社会资源、政府资源、研发资源,包括经营团队、研发团队,这样可以互通有无,特别是一些共性技术,特别是在产品开发当中的一些定位,这样更加可以实现吉利的一些战略目标。所以,外界传来关于徐刚的种种传闻,关于华普和吉利的关系,切实也很正常,因为在发展当中确实碰到这些问题,基地比较分散,由于体制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造成这个局面。我觉得高层的一些人事变动也是比较正常的。现在我们做的基本是加法,而不是减法,将来可能还要做乘法,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担忧。关于吉利和上海华普的关心,我以新闻发言人的角度专门发了一个通稿,上吉利网站都可以查询得到。

  刚才我讲过赵总加盟吉利,预示着吉利在最近一段时间,在可预计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不是说一个人加入,或者两个人提升,或者三个人的职务变动就使整个吉利改变了。确实,董事长是在考虑一些人才战略的问题,人才战略很多,比如高层的人才、经营团队、研发队伍,还有基地的一些基本队伍建设,这都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而且很多的人事变动,也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李书福董事长一个人一朝一夕凭着冲动做出来了,而是经过长期的思考,甚至经过长期的磨合之后才产生的,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是这样的。

  赵福全:其实是三块业务,一块是作为集团的副总分管技术工作,另外是欧美汽车工业园有限公司的筹备;第三块是在人才培养上加大步伐,在内部也要培养高级人才和高学历的人。这三块的业务,很难说哪个是主哪个是次。像技术已经做了这么多年了,事实上产品线也很丰满了,更多的是在整个系统建设,应该是优势互补,产品的开发流程、技术积累,别说是吉利的企业,很好的企业都应该加强,我也选择建好企业应该做百年老店,想做百年老店的话,角角落落的事情都需要进行配合。在产品上销售是龙头,在经营上战略上龙头,但怎样做?而不是打破框框,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优化。因为吉利不是一个公司,不是一个生产豪情的、美人豹,而是一个集团有30多个子公司了,是一个大的集团,怎样进行统一规划,这是我当务之急要抓的事。

  另外,要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真正让吉利做强做大,李书福董事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动很多层面把力量发挥出来,现有的速度加快,另外在应用软件上建立起来,这些方面都是很粗浅的,我今天谈的也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让我说哪个东西,说吉利到底是用V4还是V5等,这些东西我都谈不出来,如果不落实到这个层面,我就是谈概念的,我在华晨也生存不到今天,大家也不会这样认可我,但首先要有大的理念,在技术层面,这可能是我先要入手的,让很多优秀的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让吉利通过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在技术层面是这样做的。

  欧美汽车有限公司,是我来的时候正式成立,赵总分管整个海外业务,因为欧美有其独特性,要满足欧四的标准甚至欧五的储备,客户群体又特殊,和一般的一些国际市场又不太一样。对现代国际业务没有任何的干涉或者支持,从产品认证、适用性的开发上要从技术上进行支持。针对欧美市场上要做切合实际的市场,从调研开始,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主打哪个市场,有这个清晰定义之后我们有那些产品,根据产品的需求、市场的定位、技术的含量、含量又涉及到你又在什么样的价位,我们光靠价廉可以吗?还有供应商体系的培训、整改,甚至是升级,甚至是新的开发,另外到底做什么样的品牌,这些工作都是我必须要一点点着手的。甚至要从公司的注册开始,现在欧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作为筹备,要从注册开始,和整个海外大战略当中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是长线的。我做欧美汽车工业园是整个全球战略的一个补充、储备,是未来爆发力中的一部分,这也是我真正加入吉利的原动力,我认为这个市场非常的大,但挑战也比较大。我觉得吉利这个企业还是有一定前瞻性的,而且我们现在的产品拿出去进入其他的市场是没有问题的,欧美的市场大家也知道,实际上这是我要从公司注册、产品定位、技术摸底一点点的往前走,最终是设计、生产、销售,我在吉利寿命长的话可能等到这一天,如果寿命短的话,就要由其他人做了。欧美汽车工业园不是独立的东西,是2015年出口200万辆战略重要的一步,要达到三分之一的出口,这两个合在一起,三分之二出口200万才有希望,否则的话是很艰难的,但这个产品有其特殊性,不是产品的好与坏,有其特殊的难度和它的区域性,要有针对性的来做。

  还有一块业务是中国汽车工程院,我作为院长,汽车要造好首先要有优秀的人,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技术这块是最强的,我们的理念不行还得学,但技术的培养是漫长的过程。我的任务是怎样做人才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又有很大的激励,这也不是我孤军奋战的,要得到公司内部人力资源领导的支持,因为这是生源。另外,这些人在学院里受到了培训,甚至技术职称都在提高的时候,怎样在公司得到认可,这个认可不仅是形象的认可,还有实惠上的认可,这些东西都是我要考虑的。另外,谁是我们的生源,怎样考核他们,他们学哪些课程才符合吉利甚至中国汽车人才的需求,我们要进行定义,另外要务实,而不是务虚,真正按照社会上培养高级人才这样一个理念和内容来实施,既不能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同时又让他们学以致用,学到之后,在他的人生里程碑当中起到推动作用,这些东西我要一个个的回答他们,这就是我的问题。我现在只能在思考,而且也是实实在在的筹划,之后会有一个正式的开学典礼,如果做论文的话,就会有定期的答辩,还有考核,英语也要学,专业课更要讲,在实战中学到东西。

  如果和国内的一流学校相比,现在就要超过它们可能还要有一定的程度。吉利大学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深思,吉利汽车要想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做好准备。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