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福全:加盟吉利是我个人的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 14:45  新浪汽车

  记者:您从10月份去了美国现在又返回来吉利,这中间的原因是吸引你加盟吉利,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

  赵福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说两句题外话,因为回国的话,在座的新闻朋友都是老朋友了,通过我写了很多文章自己更出名了,给我的压力更大,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大家给了我很多的支持,也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的压力,尤其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对我的压力感觉到更大,大家也写了很多文章,一方面对我的工作表示认可,我也感到欣慰。另外,由于海归的变化,认为赵总是否跑了等等很多问题,现在问题也不攻自破,我也对大家表示感谢,对以前的成绩表示感谢,也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施加更多的压力,给我更多的空间做点事实。

  为什么加盟吉利呢?我个人认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做一个选择的原因非常多,他已经40多岁了人,不是一见钟情的年龄了,不能用一句话、一个字或者某一个理由来回答,比如个人的、家庭的、事业的、近期的、长远的,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谈出来,没有办法打分和排序。前一段时间由于自己工作的变动,大家上升到很高的议程,是路线的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媒体能够传播出去,对于海归的定位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谈,因为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孤立地存在,另外想做事也有很多客观的条件。

  加盟吉利的话,可以讲很多理由,也是很大的决定,也不是一时的冲动,比如可以讲很多理由了,在这个过程中,比如吉利企业发展的势头、发展的速度,尤其它的加速度,这些方面,我个人认为很多人比我更了解吉利,我原来以为我非常了解吉利,当我真正要决定是不是要加盟吉利时,我又发现自己摸不着一个什么理由了,比如找一个董事长个人的魅力,说赵总,我们一起工作,给你提供一个工作平台,这一点不得不让我动心。另外,赵总是否回美国呢?对自主品牌有信心呢?我可以表示我对自主品牌很有信心,虽然道路很艰难,董事长跟我讲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这句话也在媒体当中曾经说过,其实做自主品牌很难,参加自主品牌的海归更难,是在刀尖上做,大家很关注,但自己还要做。

  加盟吉利还有其他的原因,我认为吉利这个企业也有更大的舞台,大家听说我一是作为集团的副总分管技术工作,另外做欧美汽车工业园有限公司,要挑战欧洲和美国很大的市场,和原来工作相比有一个变换的舞台,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份工作每个人都向往,就像做自主品牌一样,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挑战也很大,但总是得有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际上不是我想做这个市场,是吉利集团高层有这种远见,我有了这种机会和这个平台。就像我当年回国做自主品牌不是我想怎么怎么做,是国内的人想做自主品牌,给我提供一个发挥个人能力的一个机会和平台。欧美汽车工业园有限公司对我来讲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东西,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的理由,也很难排序,结果一冲动,40多岁的人不冲动显得很冷静,但也有冲动的成份在里面,所以做了这个加盟。

  至于打散的话,也谈不了很多,如果谈的话也是纸上谈兵。我原来认为对吉利很了解,对产品思路都很了解,但吉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不是小作坊,而成立了集团公司,而且每个吉利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研发的团队都有一定的规模,到底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光有能力和想法是不够的,还要花一段时间对集团整体运营机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调研和理解,同时把自己的一些优势带来,甚至自己的一些劣势,从吉利集团来学习,这样真正把董事长和吉利集团对我的期待不变成虚的东西,而能够务实地做一点实事。因为各个基地都做得非常的优秀,怎样把大家在流程上、项目管理上和知识积累上,这也是我一直倡导的,董事长一直想把吉利办成百年老店,办成百年老店,这些东西就是不可少的东西,可以健全的研发体系,同时为吉利百年老店在人才培养上做一点自己的工作,虽然决心很大,但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吉利人对我的支持、董事长对我的认可,包括新闻媒体朋友能够有点耐心,不希望一夜暴富,而且这种作为也是不踏实的,我就少表决心多做事,这是对我来讲最大的挑战。

  记者:赵总加盟吉利是大家关心的事情,刚才你谈了为什么加盟吉利的情况,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离开华晨?第二个问题,你在加盟吉利之前,你对吉利也有过一些了解,对吉利的技术研发也有一个摸底性的考察和了解,你到吉利之后,你对吉利的研发水平有没有一个自己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评价?第三个问题,刚才你主要在欧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担任职务,欧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具体运作的业务是哪些方面的业务,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或者这个公司的业务有什么样的计划?第四个问题,以前吉利有一个韩国大宇莱的沈总,你到吉林之后,在技术方面已经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你今后和沈总在技术管理方面的分工是怎样的?

  赵福全:为什么离开华晨呢?就像我刚才谈到为什么加盟吉利一样。很多的原因,不能用一个东西来概括,我也看到报纸上的一些炒作。我离开华晨完全是我个人的原因,加盟吉利也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个人认为,如果吉利是李书福董事长自己的,我作为职业经理人更多是属于行业的。一个选择也有很多综合的因素,离开是一个综合的因素,那么选择也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因为没有离开就没有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觉到业界对我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让我很痛苦,因为当时离开戴克的时候,当时有很好的理由是想回到祖国来造中国人更好的车,我离开华晨,有个人、家庭、长远的、近期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如果让我说的话,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综合考虑,由于自己个人的原因,做一个很好的选择。当时为什么没有马上选择一个企业呢?因为当时自己做了两年半了,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到底何去何从,这是发自内心的想法,很多企业向我抛绣球。我自己感觉不到市场试一试,突然发现自己增加了很多价值,有人说干脆赵总开一个公司我来投资,也有完全的外企,说我们在中国有五家公司要整合,你能否出任这家公司的总经理CEO,也有国内的企业说原来不知道的话,你也会考虑移动,不如加盟到我们公司。我在这个过程中也评估有工资高的、工资低的,也有官大的、官小的,在选择过程中我考虑了吉利,就像我刚才讲的,李书福董事长个人人格的魅力以及所带团队加快的速度以及所具有的灵活机制,能够很快反映市场,另外欧美汽车工业园有限公司给我划了一张大饼,2015年要做三分之二的出口,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三分之二的出口要靠我了,这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用褒义词来讲认为我很容易接受挑战,贬义词就是我这人也容易折腾,离开华晨也是想上另外一个平台想折腾一把的动机,所以想折腾是别人逼不出来的,是自己完全个人的动机,华晨的领导确实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也挽留了我,但想折腾人,到一定程度后,感觉自己在华晨完成了一段的历史使命,二人转已经唱得差不多了,现在想有一个转变,希望大家在这个事情上,不要老问为什么,有时候人总是凭着感觉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对于这方面我也说了很多了,是个人的一种选择。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吉利的技术水平。因为加盟之前就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下决心加盟了,就应该在这之前有一个客观的评估,我认为整个来说,中国自主研发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像我这种在海外做了很多年的人才有这种毅力,我曾经说过承认差距才有意义。加盟之前和加盟之后,对吉利的了解能否做一个判断,我个人认为,总体来说,更感觉到要更好一些,为什么这样说呢?不是屁股决定嘴,不是加盟了就说吉利的好话,这样大家也不会相信。近距离的接触后,对它的产品战略性的规划和技术人员的接触,尤其像变速箱和发动箱,原来是作为局外人来看,但现在发现比你想想得要更好,其实是一种赞赏,但这不是说吉利已经很好很好了,如果很好的话我倒是更麻烦了,我到这里做什么呢?怎样发挥作用呢?吉利比我来之前想象得更好,如果要打分的话,也很难量化,确实产品规划的思路比较清晰,用一种贬义词来说“野心也很大”,尤其在海外战略方面的觉醒也很大,所以欧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这一件事情证明吉利想走向中国、走向世界,让吉利的车走向全世界的车不是一种口号,否则对我来讲选择吉利就是错的,而且对我来讲也是一种压力。

  对于吉利的车评价的话,大家应该走进吉利、了解吉利,就像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一样,大家应该与时俱进看这个企业。早上吃饭我和其他领导了解,我自己观察董事长是没有资格的,我客观的讲,五年以前的董事长和今天,尤其我有近距离接触董事长后,我真的感觉不一样,是发自内心的自己还有权利评价一点的心里话。

  回答第三个问题,谈到欧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其实刚才在回答前面两个问题时已经谈了自己的一点想法。我认为成立欧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吉利2015年200万辆三分之二出口当中大战略实施的一个具体步骤,由于这一点,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说服了我加盟吉利,是自己说服自己加盟吉利,就要为这个东西实施,但具体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大家都知道那个市场确实有很多钞票,空间也很大,但是技术上的挑战、消费者的挑战,对质量的要求等方方面面,都应该是不同的需求,不是说比中国的要求更高、更严,完全是特殊的群体。我当时在美国做的时候,也感觉到对法规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了,不管怎么样,它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群体,要有一个特殊的团队来针对市场开发。技术上的挑战,客户上的需求,比如副驾驶、气囊可以开关、可以取消,因为孩子坐在前面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你说这是对还是错呢?这是特殊的市场。我在国外也做了多年,在欧洲也生活过,在美国也工作过,所以对这个市场相对来说比较了解,同时这个市场的开发不仅需要国外人,也需要中国人,我也有人脉,要想发挥国内吉利的优势,就是低成本、高速度,对国人也有一些了解。按理说这个问题不应该由我来回答,而是让董事长说为什么要我做领头人。这份工作很有挑战,但也可以实现中国人走向世界,也同时在这个竞争市场当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在这当中起到的作用,至于怎样做还要慢慢的来,今天说完了,下次大家采访就没有什么内容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但会有一个很详尽的计划来推进这个事。在这之前,赵杰已经开始实施了,我来只不过是具体的实施,把它变为现实。

  第四个问题,大宇沈总是在集团内部公司,也有一个新的安排了,要负责欧洲伦敦出租车整个的项目,这是第一。第二,我个人认为,我技术上相对懂一点,好象我就是一个救世主,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而且我也做不到,如果是这样的话,董事长给我的工资和级别也太低了。事实上做研发是一个大的团队,是几代的努力,是方方面面的沉淀,我们现在的自主研发还赶不上国外。沈总现在是有新的任务安排,即便没有,我和沈总也不够,大家关注沈总,实际上吉利不只是一个沈总,而是像张工、李工等很多人,比如像变速箱的技术领军人,还有发动机的领军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人才,我的任务不是要取代别人,而是通过我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地让一加一等于三的效应发挥出来,对我个人来说也是最大的挑战。而不是因为我来了,其他人就不重要了。如果让我自己定一个目标的话,我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已经回答了,我是怎样把吉利到现在为止积累的一些优势充分地肯定。在吉利我能够带来新的东西再有一个更大的提高,办成有吉利特色的,更多的人才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一个正规的研发体系,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我自己这段时间想得最多、思考得最多,而且和董事长、杨总也交流最多的问题,说了这么多,我认为第一个是沈总已经有了新的工作安排,另外,对我来说,在吉利能够做一点事的话,我需要更多的沈总,大沈总、小沈总这群人一起和我圆吉利的梦,最后推向审判台的一定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我成为技术的领先人,把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得更好,把吉利的人才培养得更多,我认为我加盟吉利就是正确的决策,如果不管吉利怎么发展,我都是一个失败。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