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时小姐:
请问钢板厚,车身重才会安全?不然,那么是什么决定整车的安全系数呢?
何师傅:
其实钢板厚未必安全,先进结构最关键。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汽车厂商在宣传自己产品的安全性时候都不说钢板厚薄,而是在强调结构,强调车身和碰撞吸能技术。无论是德国车还是美国车、日本车,实际上速度达到60公里时,1.5吨的车体发生碰撞冲击,钢板厚薄差0.1毫米根本不起作用,平面抗冲击能力对安全性基本没有影响。
比如说飞机的起飞--这是因为对空气动力学的合理应用,这是通过造型来实现的。两个机翼的功能是使机身上拉。而整车的造型稳定性原理却与之相反:其结构决定了在高速行驶中车开得越快,空气对车身的压迫力越大,车的安全性也越高。比如说尾翼,它的功能绝不是美观,它的作用在于增大空气对车体的下压力,而保证车体更加平稳。而车体越重,将造成制动距离加长,这反而是一种不稳定因素。而且车越重耗油越多,会增加额外的使用成本。
最近有一种3H高钢性车身比较出名,该结构在车体侧面和顶部都有一层加强筋,使其在局部钢板厚度、塑性变形效果、吸收冲撞力和乘客舱硬度指标上都具备明显安全优势。另一个在车身结构方面的重要安全设计,是前舱下面的副车身构造,它对正面和侧面撞击具有十分出色的吸能效果。说白了就是“该软的地方软,该硬的地方硬”。
有些人认为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车体越重越安全。这是另一大认识误区。造车科技发展到今天,车身重量早已不是炫耀安全的资本,真正保证高速稳定性靠的是车辆造型。实际上,要把车造重很容易,造轻才难。包括现在各大厂商开发的铝合金钢铁发动机,尽量把钢板减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车造得更轻,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而更重要的是车轻也使刹车时惯性减小,从而缩短制动距离,确保车辆安全。由此看来,钢板厚和车身重已经是车辆安全的过时观念。我认为,广大消费者要走出误区,要重视的是车辆的结构和科技含量。
欢迎来信咨询您关注的话题,请邮何师傅。
Emall:hejuncar@163.com
(观宇/编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