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20年前造冰箱开始,到今天进入中国轿车企业十强,“汽车王国不是梦”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矢志不渝的理想。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吉利诞生20年之际,本报记者与李书福进行了一次对话。
本报记者 胡轶坤 刘袁娜
“没想到发展比预计的容易”
《中国汽车报》:吉利成立20年了,造车有8年历史,第一辆吉利车下线时,您想到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吗?
李书福:第一辆车1998年下线,但我1992年就有了造车的想法。发展到今天,既有当时想到的,也有没想到的。想到的是,汽车工业是技术、人才、资本密集的产业,要上规模,还必须走到海外去,服务全世界。没想到的是发展比预计的要容易些,现在国际上有那么多人才看好吉利,支持吉利,那么多国际资本愿意到吉利投资。人才、资本,加上勤劳,吉利给全世界提供汽车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中国汽车报》:吉利造出第一辆车时,人们是怎么评价的?
李书福:那时吉利没有生产权,很多人认为不能成功,不少领导劝我不要走下去了,否则下场会很惨。但我认为不会失败,相信战略正确,那时进入汽车行业是符合行业规律的。1998年我就这样说,吉利入行的天时最合适,早三年、迟三年都不行。对持相反看法的人,我讲道理他们也不认同,只能开玩笑。力量在空中回荡,奇迹在蓝天上闪光,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接着做,这种路我清楚,这种苦我能受。后来,吉利在中国入世(加入世贸组织,即WTO)的前一天拿到了“准生证”。
《中国汽车报》:你当时是怎样的内心活动呢?
李书福:表面上看人家笑话我,而我心里在笑话那些人。我想,这么一点道理怎么都不懂?那时夏利卖十几万元,桑塔纳二十多万元。这个空间明摆着,吉利有学习、跌倒、起来,再跌倒、再起来的时间,怎么不能进入?但现在已经没有那时候的条件了。
“不加入WTO就没有今天的吉利”
《中国汽车报》:加入WTO之时就是汽车工业开放之时,你拿到“准生证”后是否压力很大?
李书福:既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终于有了参加“马拉松赛”的资格,压力是要考虑该怎么跑,未来会怎样。这些年不断地总结教训,修正计划,制定新计划。
《中国汽车报》:加入WTO对中国汽车行业有挑战,给吉利汽车带来的是什么?
李书福:带来了最大的机会。不加入WTO,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加入WTO了,国家才同意吉利生产汽车,吉利汽车才有可能走遍全世界,才可以在全球市场自由发挥,自由竞争。过去我们受的管制很多,被捆绑得几乎无法施展,加入WTO后宽松了。
《中国汽车报》:很多人说加入WTO是“狼来了”,而你却喝彩,为什么?
李书福:我希望“狼来”,来了可以打,总比被绑起来好。若有本事和狼搞好关系,狼就听你的,能利用狼“咬”别人,怕什么?那时候我祈祷早加入WTO,早放开汽车工业。否则,吉利就死了。
《中国汽车报》:你怎么评价中国汽车加入WTO五年来的表现?
李书福:总体表现良好,出乎想像地好。中国汽车工业将会给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这都是入世的功劳。
“2015年产销200万辆并非宏伟计划”
《中国汽车报》:五年来你是怎么不断调整战略,一步步向目标靠近的?
李书福:战略在不断调整,但大方向没变。比如,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不仅车好、有竞争力,还便宜、服务周到;要2/3出口到海外;先从简单造起,而后向中、高档延伸。
《中国汽车报》:您说过,吉利要在2015年产销200万辆,能否实现这个宏伟规划?
李书福:我认为并不宏伟,全世界最小的汽车公司也得年产200万辆,否则将来生存不下去,200万辆是车企的生命线。2015年,中国以外市场年销量将有5500万辆,吉利占2.5%,就是130万辆;国内市场年销量超过700万辆,吉利占10%,就是70万辆。这样,吉利2015年产销200万辆,其中2/3出口。
《中国汽车报》:吉利在海外设厂,与海外企业合资的规划是怎样的?
李书福:现在与英国公司合资了,在欧洲其他地方、北美、东南亚建厂。吉利的发展是开放的,但是自主的开放。不排除收购别人,但不能被别人控股,双方各占50%股份我也不一定干。所有的合作必须在吉利的战略框架下,可以让各种力量加进来。
《中国汽车报》:有人说吉利是低端产品,拿到海外去有损中国形象,你怎么看?
李书福:有更高水平的产品更好,但现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吉利是其中一家。这是中国汽车业的现状、自主品牌的现状。先把简单的车造好,再不断提高,本来就没那么大本事,难道还要骗人家?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有人认为说自己是农民车就卖不出去,但我要实事求是,该怎样就怎样。能把自主品牌、自主研发的车大大方方卖向世界各国,是有骨气的竞争、有人格的竞争。吉利带出去的是五星红旗、京剧、牡丹花、唐装、功夫茶。产品“中国龙”是京剧脸谱的变形,是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自主创新的民族工业,为什么觉得抹黑?实事求是的中国才会不断赢得尊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