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车所起的是电影预告片的作用,但是在国外,“大片”会接踵而至,而在中国,“电影”却大都没有了下文。
世界通行的概念车的开发,有两种思路,“品牌概念车”和“量产概念车”。前者堪比巴黎高级时装(HauteCouture),能够预示着下一季甚至几年后的流行,如2003年大众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推出ConceptR,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家族日后的大U型格栅,看到POLO劲情劲取的前灯造型、看到许多车型纷纷仿效的保险杠设计。
而“量产概念车”,就如同成衣展上发布的成衣,它是即将推向市场的车型的样品,它不像高级时装在材质、设计上那么天马行空,而具有了“可穿性”和“可大批复制性”。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凭企业目前的开发和制造实力,是完全可以实现量产的。
而国内厂商的概念车,似乎两者都不搭边。
一方面,国内的汽车产业还处于幼年时期,调查研究表明:一个年产30万辆汽车的汽车厂可以支撑汽车外形的研发,一个年产50万辆汽车的企业可以进入发动机研发领域,一个年产100万辆汽车的企业可以支撑汽车底盘的研发,而只有年产200万辆汽车才能达到具有开发宽系列产品能力。试看韩国汽车产业,在销量上已经成为强国,但是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无论是现代,还是起亚,模仿的痕迹仍然很浓重,更何况中国企业呢?
在国内,合资企业往往没有自主开发的迫切需求,想要新车型只要向合资外方付一笔车型转让费就可以了,而合资外方也无意让中国伙伴来影响它们对未来的决策。而自主品牌,则大部分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它们追求的,是如何把目前的车造好,品牌延续及未来概念,还没有纳入他们的议事日程。
另一方面,国内的汽车产业仍然还是一个“未出师的学徒”,虽然它们可以在流水线上大批生产合格汽车,甚至可以天马行空地规划新车的设计图稿,但是却缺乏把它变成“成衣”的能力。奇瑞的V5是少数真正实现量产的中国概念车,但是众所周知,它请的是日本的设计公司。因此,“量产概念车”对于大部分国内企业来说,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的一些曾经名声大噪的概念车,如麒麟、鲲鹏,背靠强大的汽车企业,尚且没有机会变成量产车,更何况其它的企业呢?而且它们的样子,在当年也许还有几分新鲜,但是现在一看,仿佛已经隔世。所以中国概念车的作用,也都只是为一时宣传、“为概念而概念”了。
而本次上海大众推出的NEEZA,则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概念车的最新探索。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曾经表示,以前德方对上海大众搞自主开发不放心,是因为那时上海大众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但是经过了近几年市场的变化,德国大众已经渐渐意识到,上海大众现在有这个能力了。
而上海大众通过领驭也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把握中国消费者的未来动向。因此,NEEZA的问世,不仅是上海大众研发能力的最有力的诠释,而且也是对他们市场敏锐程度的考验。当然,NEEZA也使中国概念车有了一个脚踏实地的根基,不再只是为了概念而概念。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