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人事变动、联合重组扑朔迷离、连续出现巨额亏损,可以说,现在正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多事之秋”。正在美国本土忙于“自救”的董事长比尔·福特,10月26日却高调出现在中国媒体的视野之中。这一天,2006年度福特汽车中国环保奖颁发,比尔·福特亲自前来助阵,为获奖者颁奖。同时,他还参观了长安福特南京工厂。
相信搭档穆拉利坦陈“心灵相通”
话题首先从新任CEO穆拉利开始。
比尔·福特请来“飞机天才”穆拉利,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对于“空降兵”能否解决福特燃眉之急,争议很大。那么,一个多月的“磨合”,情况如何?
“我和穆拉利合作得非常愉快。”比尔·福特告诉记者。他说这话,并不像是“外交辞令”。因为紧接着他又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在面试时就考虑过他的背景,有心灵相通的感觉。”
相信“外行也能把企业做得很好”的比尔·福特,用“心灵相通”来形容他和搭档穆拉利的关系,一方面可能因为双方初期合作默契,没有出现大的分歧,另一方面,也因为看到“不同中的相同”。
早在上个月穆拉利就职时,比尔·福特在给员工的公开信中这样说:“穆拉利在管理和扭转复杂制造业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很显然,波音最近几年面临的很多挑战与我们的处境相似。”
这一次,他又进一步向记者解释道:“穆拉利原先所在的飞机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其实非常相似,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固定成本很高,产品周期都很长。而他在波音面临的问题,正是现在福特面临的问题。”
正如比尔·福特所言,扭亏是当前福特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件事上,比尔·福特对穆拉利寄予厚望。他还高兴地告诉记者,穆拉利现在正在认真学习、了解福特汽车公司,包括了解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与穆拉利交流过中国战略 相信他会支持
虽然本土市场状况糟糕将比尔·福特弄得有些焦头烂额,但在中国市场,福特汽车的表现却可圈可点。前三季度,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达到11.4万辆,同比增长105.5%。一些车型正在成长为明星车型。
所以,在与记者交谈时,比尔·福特显得神采奕奕,比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更“阳光”些。
比尔·福特对中国市场高度重视,担任董事长5年,已经是第三次到中国来。2003年,比尔·福特担任董事长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并宣布要花10亿美元扩建工厂。的确,他上任这几年,是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势头最猛的几年,也是福特汽车中国战略日渐清晰的几年。
现在的问题是,穆拉利的中国战略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中国汽车业界比较关注的话题。
“您与穆拉利先生在中国战略上有什么分歧和共识?”记者这样问比尔·福特。
比尔·福特笑了,他说:“穆拉利刚刚上任,对中国情况还不了解,所以无法发表意见。”不过,他话锋一转,说道:“我已经向他介绍了福特实施的中国战略,相信他会支持这一发展战略。”
2006年,福特在中国采购汽车零部件将超过26亿美元,这也是比尔·福特此次中国行向媒体透露的重要信息。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祯还特地向记者强调,这26亿美元采购,都是用来供应福特全球工厂的,不包括中国合资企业的采购。
看来,福特汽车正在一如既往地强化它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关联。
概括世界汽车业趋势 相信福特能够“获胜”
在比尔·福特自救计划中,产品与品牌整合是一个重要方面。围绕品牌和产品,福特正在采取一系列大动作,包括出售阿斯顿·马丁,停产金牛座,收购罗孚商标。也许,在这方面,福特还会采取一些大动作。
对于金牛座的停产,比尔·福特给出的理由是:“任何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明星产品也是这样。我们开发产品,不仅要看它现在的竞争力,还要看它20年后的竞争力。” 对于罗孚商标的收购,比尔·福特表示,不会把这个品牌放在抽屉里,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方案可以公布。
美国本土汽车近年情况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竞争加剧,日韩产品强烈冲击是直接原因。不仅在轿车产品上面临巨大冲击,在美国企业的传统强势车型领域,譬如SUV、皮卡等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记者问比尔·福特如何看待日韩企业的竞争力,他说:“的确,它们很都厉害,但福特也很强。我们在清洁燃料、生物燃料、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福特会获胜。”
而且,比尔·福特认为,北美业务固然困难,但它只是“短期”问题,长期则是要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比尔·福特坚信,福特汽车会走出困境。
通用、福特等“大”企业困难重重,而一些“小”企业却颇有生机。世界汽车业分分合合,会不会又重新回到“小”的潮流中去?对此,比尔·福特这样回答:“早期美国有2000多家汽车企业,到上世纪60年代,只剩4家,现在只有3家,越来越‘大’的趋势可能会继续。‘小’的趋势不太可能出现,因为汽车企业成本太高,小公司难以应付。”
看来,在比尔·福特眼里,“大”的才是好的,福特汽车公司才是最优秀的。(本报记者 桂俊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