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车展组委会公布实施方案 展览时间延长2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8:16  京华时报

  本届北京车展延长了展览时间,由往届的7天延长至9天。11月18日为车展媒体日,参展商会在这一天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发布企业和产品等相关信息。11月19日车展正式开幕,直到11月27日结束。

  11月19日、20日为专业观众参观日,19日的专业观众参观时间是上午11点到下午6点;20日的专业参观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6点。11月21日到11月27日为公众参观日,参观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6点;因25日和26日是周末,参观时间适当延长,从上午9点到晚上8点。

  以上是乘用车展示区国展的展览时间。考虑零部件展品的特点,位于农展馆的零部件展览时间从11月19日开始到11月23日结束,每天的参展时间从上午8点半开始到下午5点半结束。

  全球首发车型达6辆

  今年的北京车展吸引了几乎国内外所有乘用车制造企业和品牌参展。其中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道奇品牌是首次正式在中国的车展上亮相。首次参加中国车展的品牌还有本田的Acura。

  另外,特立独行的豪华车品牌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更是首次以制造商形象亮相北京车展。

  据组委会统计,今年的北京车展会有556款展车,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今年北京车展还将会有6款全球首发车型,展会开幕时它们将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

  在农展馆,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汽车企业零部件及相关产品厂商参展,参展规模突破历届北京车展之最。

  吉利汽车自设分展场

  吉利品牌将不会在乘用车展区国展展出。在北京车展期间,吉利汽车将在位于昌平区的吉利大学开设分展场,届时吉利汽车将展出包括概念车在内的全系列车型,观众可在国展乘坐班车前往吉利大学参观。

  商用车首次缺展

  与往届车展一样,今年的北京车展还将在北京国际展览馆(以下统称国展)和农展馆两个地方开展。与往届车展不同的是,今年的北京车展没有开辟商用车展区。乘用车在国展开展,农展馆展出的是汽车零部件。

  开辟4个临时停车场

  为了避免北京车展期间国展附近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组委会与交管局进行了沟通,准备在北京车展期间对国展附近的几条道路进行交通管制,特别是对国展中心正门的道路进行车辆分流调整。

  为了方便观众停车,北京车展组委会利用国展附近原有停车场的同时还开辟了国展宾馆、三元桥东边北京石油办公楼后边、奥体中心和工体中心4个临时停车场供观众停车。

  首次启用手机和网络订票

  为更好地服务于2006年北京车展,针对2004年车展观众人数多,售票、检票口相对狭小、售票渠道少等问题,国展中心进行了专项改进,升级了门禁票证系统的软硬件设施。主要措施有:

  1)此次车展票证继续使用先进卡识别技术,便于更好地防伪和鉴别。

  2)在售票方面,国展中心除增加正门售票中心的窗口外,还在国展4-5号门之间、朝阳百货商场对面、国展正门对面的国展宾馆旁等地增加了多处售票点,从而起到分散购票人群,方便从不同方向来到展览中心观众的购票需求。除采用常规售票方法外,本次车展还特别推出网上订票、手机订票以及免费配送的服务,进一步丰富观众订、购票的渠道,简化观众买票的环节,从而缓解展会现场购票拥挤的情况,方便广大观众参观车展。

  3)在检票方面,国展中心在6个主要出入口启用多达39组固定式门禁卡检票机,数量比上届增加了11台,同时配合10多台手持式检票机,能够保证一小时内3.5万观众的入场,使观众进场速度比上届车展提高75%,将有效地缓解观众入场检票的拥堵状况。

  4)本届车展还特别推出面向商务人士的限量腕表型特种门票,观众信息被储存在藏于腕表内的非接触式电子芯片内,观众只需佩戴腕表即可通过检票机识别,顺利入场参观,并可作为纪念品收藏。

  本届车展证件全部采用电子票卡形式。展商和记者凭参展证和记者证件可以多次出入展场,进出展场时均要刷卡,否则当日再次进场时,将被拒绝入场。

  另外,移动用户可发送短信到5012388,联通用户可发送短信到9603663,可以根据提示选择相应的订票服务,并获取相关展会信息。

  门票分为3种 农展馆免费

  本次北京车展门票分专业日参观票、公众日参观票和特种参观票三种。专业日参观票有效期为11月19日、20日,当日一次有效,票价为100元人民币/张。公众日参观票有效期为11月21日—27日,当日一次有效,票价为50元人民币/张。特种参观票是特种腕表型非接触式门票,内藏数据芯片。特种参观票数量有限,观众可通过展览中心正门售票中心或网上订票购买。

  观众进入国展中心参观时,需要购买门票并通过检票机刷卡识别。观众在农展馆可以免费参观,但需要进行专业观众信息登记。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江云华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