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看安世豪如何交“家庭作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06:12  中国青年报

  7月11日下午,奥迪又一款经典车型进入中国市场,奥迪Q7在青岛真正“隆重”上市了,应邀出席上市仪式的嘉宾,都是有实力消费Q7的“款”们,他们有的说Q7是一栋“流动建筑″,有的说Q7是个“流动的迪厅”,但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安世豪却坚持说,他们提供的就是“一个完美的顶级车”。不过在后来媒体问答时,他还是做了有限的让步:“Q7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用户到底怎么认同它。”

  听到宣布112万元到128.7万元的价格,不少在场记者顿时感到有些失望,有人举出欧美车价进行比较,尽管他们原本就没打算买它。安世豪仍然是一贯的风格,快人快语,有什么说什么,不背讲稿,甚至有点咄咄逼人:“一辆车子的定价基于质量和配置因素,更是针对竞争对手和市场情况,单独一个车壳子肯定不会卖那么贵,Q7是第三代的顶级SUV配置,在中国上市的是4.2升排量V8发动机,奥迪把整个豪华舒适系统都搬到SUV车上了,第一个提供那么大的车内空间,那么多不同操作组合的车辆,座椅的配置就有28种,把驾驶性能、越野性、舒适性、多功能性融合在一起。配置、发动机、车子的高性能都摆在这里。”他深信“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这辆车的市场前景非常好”。

  副总经理张晓军则显得比较平和,低声细语地给大家解释:产品配置好,价格自然就要高。中国车价还有进口关税,大排量有20%的消费税,另外还牵涉到汇率问题。美国版的Q7基本型配置非常简单,几近裸车,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中国版的基本型提供的装备则丰富得多;同样的欧洲版奥迪Q7,裸车价格大约是6.4万欧元,标准装备的价格是8.7万欧元,扣除关税和消费税因素,中国版价格甚至还略低一点。

  张晓军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中国版车配置比较齐全时说,去年我们推出个性化订单销售模式,但是绝大多数客户却要马上拿到车,让他等三个月、五个月,他没有耐心。由厂家事先给准备一个基本装备,该有的都有了,对不是特别挑剔的用户来说,能够基本满足要求。

  尽管目前国际国内燃油价格涨声一片,国内SUV的日子普遍比较难过,但安世豪对奥迪Q7的推出仍然满怀信心。他认为,作为高档产品,用户不会因为消费税和燃油价格上涨而影响自己的购买热情,同时,Q7虽然配备的是4.2升发动机,但是它的FSI汽油直喷发动机,有世界领先的节油技术。Q7“有足够高的质量保证”,能够“赢得用户的欢心”。

  对于什么是“第三代SUV”?为什么说Q7是“首款”?安世豪解释说,最早的SUV是原始越野车型,超级大车,特别的硬线条设计,是第一代SUV。第二代SUV座椅设计很高,用户开车感觉很舒适,外观看起来很大胆,但实际上是一款公路用车,从根本上还是属于轿车范畴。奥迪的“quattro”全时四驱技术,是当代最好的越野技术,他们自然想到把运动性、越野性、舒适性和多功能性结合在一起,开发一个全新的顶级SUV车,使得公路性和越野性能够毫不妥协地完美融合在一起,他说,这就是第三代SUV。在整个奥迪家族矩阵里,A8是旗舰,A6加长款是C级车,比A8稍低一点,Q7则定位在A6与A8之间。

  有记者问他们对Q7的销售目标时,安世豪说,对市场销量的期待当然有,而且“就装在脑子里面”,但现在不方便公布,要等到第一个市场反馈出来后才能确定是定高了还是定低了。Q7是今年3月开始在欧洲部分国家上市,6月在美国上市,现在全球已有15800辆车交付到用户手中,安世豪说,“这个成绩应当是相当好的”。

  据了解,去年奥迪在全球销售了82万辆,预计今年将达到88万辆,2008年的全球目标是100万辆,2015年达到140万辆。安世豪说,必须承认,现在欧洲高档车市场规模大概保持在130万辆左右,增长机会很少,只有东欧市场还能带来一点希望,所以奥迪现在眼光不光投在欧洲,也放在其他有可能成为奥迪重点市场的地区,比如亚洲,甚至包括美洲。根据奥迪在中国15年的经验,已经发现这里有增长优势和潜能,成立奥迪销售事业部,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致力于把奥迪在中国的增长做好。

  安世豪表示,“不断进取”是奥迪品牌的理念,“技术领先”是奥迪永远不变的追求。从奥迪A8、A6L、A4到Q7,奥迪公司的市场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继续保持领先,在品牌、形象、质量、效益、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奥迪都要做到最好。

  安世豪认为,今年上半年,奥迪中国市场销量增长了108%,是“我们赶到了一个好机遇”,这个趋势不会一直保持下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的成长发展,其他竞争对手也希望加入进来,这会使得中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让我们技术领先的优势一直保持住,甚至拉大和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这是我们要做的。竞争对手是存在的,我们的目标是用我们的产品来战胜竞争对手,这是张晓军和我两个人要做的‘家庭作业’。”

  本报记者 程远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