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万辆捷达驶下的生产线,成为送给一汽大众15岁的生日礼物。
作为一个单一车型生产100万辆,在大众和一汽合资之初恐怕是人们想也不敢想的事,如同当年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要买一辆轿车,好像也是个天边的梦。而今天,100万辆和家庭轿车都在中国人生活里变得平常,而为之付出心血的人们,会记住沧海变桑田的那份艰辛。
15年前,大众的哈恩博士和一汽的耿昭杰,以一种战略家的眼光抓住市场骤变出现的短暂窗口,一拍即合地开始了双方的合作,把本来以为一汽轿车项目是囊中之物而漫天要价的克莱斯勒晾在了一边。
找到对方作为合资伙伴,对于一汽和大众都是幸运的。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一起,提供的产品年销量已经超过德国本土的大众产品市场。南北两个大众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额税收、利润;促进了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中国轿车业现代化管理、开发经验以及人才培养的摇篮。
双方的合作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走过弯路。新产品进入慢,能力上得过猛,曾受到业界的诟病。但是瑕不掩瑜,一汽大众依然是中国最成功的合资企业之一,尤其在产品理念、市场开拓方面多有可圈可点之处。
无论桑塔纳还是捷达,中国人认识轿车往往是伴随大众产品的进入开始的。捷达在后来者层出不穷的竞争中,依靠主要是私人消费的支撑,至今依然保持着中国车市销量第二名的领先地位;捷达良好的口碑:皮实、耐用、可靠、外形端正,恰恰和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相吻合;这些都成为捷达的成功之道。
100万辆捷达车,也让一汽大众学会了一个产品完整生命周期的管理、改进、拓展、创新的全过程。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融入全球化的一个学习、积累的全过程。毋庸置疑,捷达作为一个成功车型,在中国保持了格外旺盛的生命力,也成为一汽大众的“第一桶金”。
前来祝贺的大众汽车董事长毕瑞德博士说,主导市场的是一个企业完美的产品战略,加上一个合适的价格。
现在德国大众的产品战略也出现两个动向。一是回归。从上任董事长皮尔希的技术至上,产品攀升高端,回归到大众赖以起家的Peaple's Car路线,回到轿车的乘用、驾控、安全、舒适的人性化本源。毕瑞德重新把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市场销量最大的车型作为企业的基石。二是激情的注入。用一汽大众市场部长王枫的话说,如同克林斯曼改造德国足球队,在技术、严谨、科学的德国风格之外,注入激情和灵活性。大众不再是“工程师造车”,而要把车型注入来自市场的激情元素,缩短开发周期,找到技术、价格、工艺、市场的平衡点。
一汽大众今年投放的速腾、新宝来,以及即将投放的新宝来两厢、帕萨特B6都将体现上述产品战略的新走向。比如在市场细分中速腾追求的运动感和高科技;B6的细腻、面子、对人的关爱。
在合资企业,人们往往关注中方的话语权。一汽大众董事长竺延风说,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市场吸引投资者,能力决定权力,权力带来利益。我们能力的提升,使我们的话语权得到认可和增强。从捷达到宝来、高尔夫、速腾;奥迪A6L、新A4,一汽大众的产品成功率越来越高,这正是能力的体现。现在合资双方刚刚完成了新一轮产品规划,到2041年的产品框架已经确定。而在合资企业的积累,为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流程的借鉴。
随着中国市场的高增长和一汽大众日益羽翼丰满,大众汽车加快了新产品的导入节奏,把亚太市场的决策中心放在中国。并作出零部件认证、市场开发、产品研发逐步放在合资企业的重大改革。比如奥迪中国公司把进口车销售的职能,转到一汽大众的奥迪销售事业部,实现本土产品和进口车销售并网;大众品牌销售体系的扁平化改革更得到业内广泛关注。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轿车起步期,在面临众多跨国公司鄙视、观望的大环境中,大众汽车是最早决策进入中国合资的国际大厂商。而且与两个合资伙伴一起坚持了技术上的高起点,给蹒跚学步的中国轿车业开了一个好头。对于媒体质疑大众在中国20年拿走多少巨额回报,毕瑞德坦率地回答:20年来,大众一直从两个企业按股比分红,但是分红所得的收益大部分作为再投资留在了合资企业。从1985年至今,大众在中国投资达60亿欧元,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外方投资者。
李安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