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村克己先生们不必惊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0:12  新浪汽车

  “中国市场无疑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最多变的市场。现在全球的汽车企业几乎都已来到中国,引进产品、提升品牌、扩大产量、发展网络,再加上众多的自主品牌,我们好像迷宫里的战士在打全球最激烈的战争。”东风日产总裁中村克己先生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感受,报道这次谈话的记者用“神鬼莫测的中国迷宫”作主题(6月27日《深圳商报》)。不知这种表述是否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了中村克己的本意,但能明显地感觉到,由于现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好似一个巨大的迷宫让人难以琢磨,中村克己先生很惊诧。笔者也无法理解,因为就在笔者试图释解中村克己为何也惊诧的时候,一位在汽车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人士一本正经地问我:“汽车是啥?”

  “汽车是啥?”,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个疑问与中村克己先生的疑惑应该具有一致性,他们共同面对着一个熟悉的事物,这个熟悉的事物却又是如此的让人觉得深不可测,而深不可测的事物往往都让人犯难。

  难道中国汽车市场真的能让中村克己先生犯难?中村克己何许人?5年前,正是中村克己亲率美国团队开发出针对美国市场的“TITAN”皮卡并大获成功,为充分了解美国市场,中村克己和他的开发人员跑遍美国的各个州,调查美国的道路,在超市进行取样拍照,了解美国人整车整车买东西和修车人工昂贵、很多人自己修车的习惯,结果设计了巨大、壮观、结实、耐用而有日产汽车精良、可靠、极少维修的车种,最后终于在美国市场大获全胜。可中村克己先生如今却连连摆手说:““NO,NO,NO,中国市场比美国复杂100倍”。

  看来,中村克己们是真被难住了,可中国汽车市场为什么能够难倒这位鼎鼎有名的日产明星?国内汽车市场为什么让一些资深专业人士号不准“脉”?中国汽车工业不就是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时间吗?更何况,满打满算,中国汽车市场发育仅仅50余年,精确地说,中国汽车工业均衡发展甚至不足20年,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这个汽车市场又能复杂到哪儿去?

  笔者以为,真正难倒中村克己们的是文化——中国的车文化。据考证,车的出现最早在《苟子“解蔽》就有记载,“奚仲作车”中“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就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帐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啸嗷东轩下”、“月上轩而飞光”的情境曾经是多么令人景仰。而在杜牧的《阿房宫赋》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车骑塞巷,宾客盈座”,又是另一般场景。据考证,辒乃古代兵车之一种,四轮车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又能往来运土填堑,以攻城为主要任务。辒车,是古代一种卧车,据说秦始皇在外驾崩,就是用辒车运回宫的。辎车,则是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后汉书》载:“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杜甫则在《兵车行》里也记载有“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古人颇具聪明才智,发明车目繁多,且这些“座驾”多象征着权贵富豪的身份和地位。由此上溯,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关于“车”的沧桑巨变,少说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

  虽然此“车”非现代工业之汽车,但相伴几千年历史的“车文化”早已诞辰,而且它已经强大到足以影响到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影响到现代工业的企业文化,影响到现代社会的人文文化……,这岂是一个人短时间内就能够领悟出来的。更何况,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车文化”正在经受现代汽车文化的强烈冲击,如此这般更是增加了变数。

  所以,即便是如同中村克己先生这样的国际汽车老手要想彻底了解充斥着深邃车文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至于国内的许多资深专家,对于中国“车文化”他们或许了解一些,但要摸透由此而演化而来的与现代汽车工业相关的其他文化,同样需要很长时间,这都是着急不得的事。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苏利川)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