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戈聊车:选车用嘴巴不如用鼻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08:41  燕赵都市报

  近来不断有读者向小戈咨询如何选车,这里我声明,其实让我说出哪款车好哪款车孬很是为难,抛开得罪人的因素不说,这本身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道明的,所以与其告诉您结果,不如和大家探讨一些选车的方法。

  为了方便读者朋友查阅以前的“小戈聊车”内容,小戈特意赶时髦开辟了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199407691),不求博得喝彩,但求博个实用。

  汽车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汽车前面的路很长,我们对汽车越来越了解,我们可聊的话题也就越来越多。欢迎读者朋友继续点题,“小戈聊车”信箱期待更多的“伊妹儿”:geguangan@vip.sina.com

  先解释一下这个标题的来历。一日看南方某报载的同行一篇关于如何用鼻子选车的稿件,深有启发,而结合时下好多人靠打听选车的现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与其用嘴巴打听,不如自己用鼻子斟酌。

  如果您还不明白,且听我慢慢道来。

  用嘴巴选车,指的是向别人打听咨询。由于混迹于这个圈子,加上朋友很多,所以我经常是被打听的对象,这里不谦虚地说,如果打听到像我这样的,那么用嘴巴选车还算可以,毕竟,小戈信息相对充分一些。而如果打听到信息相对不充分的人呢,打听者的风险可就大了。

  小戈之所以如此不谦,因为有一个来自于千百个事实的结论:懂车的人真的很少很少。尽管汽车的信息和知识铺天盖地,当下真正懂车的消费者却微乎其微。我本人也在汽车圈里混迹了两年多了,几乎亲眼见证了所有新车的上市仪式,也曾经试驾和比较过无数款轿车,可以说是“阅车无数”,但是总是感觉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少。之于这个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四轮机器,在我面前依然是一个“怪物”,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而像我这样能得到这么多信息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并不是说我的无知能代表消费者朋友们的无知,汽车的门道儿确实很多,也许知道得越多,感觉不知道的也越多。所以我规劝一些朋友,千万别迷信所谓的“权威人士”。我敢肯定,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圈子,很难找到“权威人士”,真正懂车的人,没有几个。如果您执意要找所谓的懂车人去打听,风险大了去了。

  再说说用鼻子选车。这个说法也许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小戈认为却很现实。用鼻子选车,就是钻进车子用鼻子闻闻,以车内气味的大小和刺激程度来衡量车子的好坏。

  这里还是借用文中那位老兄的话:“有人说,到一个陌生地方,看这个地方干净与否的一个标志是到其厕所去闻一闻,根据厕所的味道就可以大致做出个判断,买车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这个方法,小戈是深有切身感受的。有些大品牌的汽车,钻进车内,即使是新车,也仅仅闻到车内因为材料新而发出的味道,绝不刺鼻,更不刺眼。而有些品牌车内则很“刺激”。

  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用料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不管是汽车内饰的制造与安装,还是家庭装修与家具的制造都会用到大量粘合剂,而这些粘合剂里面就会含有相应的甲醛和苯,如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甲醛和苯会控制在合理范围或者干脆用替代材料,但如此一来,成本就会大幅提高,一些厂家于是干脆大肆使用超标的较差材料,降低了成本,却害了消费者。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如果连关系消费者健康的细节都不顾,还谈什么在品质上下功夫?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一票否决”。

  用鼻子可以帮助我们从用料问题延伸到整个车子品质的衡量。质量好的车子用料实在,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很过关。而有些品牌则不然,想方设法“偷工减料”,看得见的配置很高,什么天窗、导航、车载豪华配置应有尽有,但是在一些关键配置上却给删减了。例如拿底盘装甲来说,有的车子喷涂的材料达15公斤左右,而有的则三五公斤,或者干脆就舍去这一项。

  说是用嘴巴不如用鼻子,其实小戈想表达的是两个问题,前者说的是不要迷信地去听信别人的说法;后者要说明的是凡事要有主见,而主见来自对细节的判断,而且要学会用“一票否决”去揭露商家的不轨。而真正指使鼻子的,是我们的大脑,要善于动用自己的大脑,选车如此,万事皆如此一般。

  (戈广安)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