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奔驰会不会成为第三只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09:19  新浪汽车

  《构成整车特征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出台,让有些跨国公司调整了在华的高档汽车市场策略,放弃进口散件组装,改为直接进口轿车。因为按《办法》规定,前者一样要按进口车纳税,加上运输包装、组织生产,七七八八,成本更高。

  尤其《办法》的执行终于动了真格,枪声一响,已经有两只鸟应声落地――上海通用的卡迪拉克和北京吉普的大切。他们先后宣布放弃本土化生产,转而实行进口。第三只鸟已经被瞄准镜锁定,这就是奔驰,只是奔驰还在拼命挣巴,不知最后命运如何。

  《办法》的技术性挺强,外行人难以读懂。其实简单说,就是跨国公司想获得本地化生产的优惠税率,门槛不再采用40%国产化的老指标,而改为作到2+3,即发动机和车身两大总成,加上三个小总成的本土化;或者作到一大五小的1+5。这道门槛对于进口整车散件,只是在中国装轮子,从而享受本土化优惠税率的取巧之道,的确是一种有效制约。

  对于卡迪拉克、大切这两个高端车产品来说,批量小,零部件要求高,国产化的成本高难度大;如果进口散件组装,则要执行整车进口税率,加上生产、物流成本,比按直接进口整车照章纳税还要高许多,因此放弃本土生产反而是一种解脱。比如上海通用,产品几十种,销量国内第一,把一个车型改为进口销售,不过是应对市场的一种调整。

  而奔驰就没有这份潇洒了。它在中国目前只有一个产品--E系列,如果转为进口,在中国的巨额投资岂不打了水漂;如果真的搞国产化,对于一个只有两万多辆小规模的高端车,2+3,1+5的本土化又谈何容易。且不说,北京奔驰连冲压、焊装车间都没有打算建,连一个完整的四大工艺都没有,压根就少那么一点本土化的诚意。

  按照中国汽车不成文的规定,合资企业在开办第一年中,可以进口SKD散件装车,享受本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以帮助合资企业积累本土化生产的资金。奔驰在中国装轮子的这批车,价格实惠,销路甚好,只是一年的优惠额度用尽,本土化又无法达标,奔驰停产的传言也就因此而起。

  日前奔驰坐不住了,由戴克东北亚公司的高层出来“辟谣”。一边说,他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执行本土化计划;一方面又说,要达到中国有关政策规定的国产化率存在相当的困难。同时开出了一单到2008年在中国采购8.4亿美元零部件的无须兑现的期票,以证实其本土化的诚意。

  为了证实奔驰在北京没有停产,记者们被请到工厂参观,没有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而停车区冷冷清清只停着四辆新车

  停产还是硬撑,对奔驰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也许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寄希望于欧盟、美国向WTO申诉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壁垒的官司能彻底打赢――不过这个好日子的到来恐怕遥遥无期,或者根本没戏;也许想凭借其多年练就的公关能力,争取获得中国主管部门的网开一面――得以继续以优惠税率,进口散件装配。这恐怕也是一厢情愿,知情者透露,主管部门已经对奔驰的一次次“忽悠”失去了信任。而且《办法》有其维护国家利益,市场公平的严肃性,不会为某一家外国公司开口子。

  平心而论,奔驰还是一个有眼光的跨国公司,从80年代初就渴望进入中国合资。从包头到湛江,到扬州,到一汽,走遍中国,辗转20年,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但是始终没有扎下根来。奔驰吃亏就在于太“牛”,以为奔驰在全世界就没有摆不平的事。把中国人,包括政府、企业、媒体、消费者统统当作阿斗。不如此,不会有当年的“砸大奔”事件;不如此,不会有和一汽合资谈判中,逼着一汽放弃“解放”商标这类伤害中国人民族感情的事;不如此,不会有北京奔驰项目和国家政策法规的磕磕绊绊。

  奔驰会不会成为《办法》枪口下的第三只鸟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奔驰要从企业文化的层面上学会了解对手,尊重对手。我想起另外一家在中国市场十分成功的合资企业外方CEO的话: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坐在别人家的花园里。

  李安定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