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价上涨的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13:55  新浪汽车

  股票涨了。大家很舒服。

  油价涨了。大家有点吃不消。

  说它“有点吃不消”,是指这个让人不舒服的过程才刚刚开始,不同于得了重疾,非得开刀动手术才能解决问题。既然是发病初期,和着温水,吃两片药,也许好的起来,这就给了患者一丝盼头,病情可能就这样子了。所以,只是讲它“有点吃不消”。

  其实,消费者的心理和患病的人几近相同,总是抱着乐观的心理,去想象事情的发展变化。恐怕这一次就想错了。真的要朝相反的方向去想才行,不然,只会越过越痛苦。

  油是战略物资,石油号称工业的血液,更是不可再生的东西。用一点,就少一点。私家车要烧油,大巴车、出租车都要烧车,飞机、轮船、机车要烧油,农业灌溉也要烧油。看来,划一个圈,用油的消费者还真不少。再往外划一圈,没车的人想出行,必定要乘车,油价涨了,车票会不会涨,这样一圈下来,跟油价有关联的消费者也就越来越多起来了。

  油价还会涨。我认为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应该有这样思想准备。这就好比说,它得的是重症,不下猛药是治不好病的。现在93号汽油价格过了5元大关,跟调价前相比,每升涨了四角多。从各地传来消息,24日凌晨前到处都有人连夜排班站队抢着给车加油,以加满一辆车50升的油箱为例来计,排半天队也只节省了20元钱。且不说,若油箱里还有些油,也许省下的还到不了10元钱。如此多的消费者得到涨价的消息后,抢着去加油,甚至造成交通拥堵,你能说是这20元惹得祸?

  中石化、中石油在炼油环节所谓的“价格倒挂”,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多少的同情,但被看成是现阶段国内油价不合理的根源。应该说,它们得到了发改委的暗中支持,所以,油价只是慢慢地涨,不至于一步到位,三下五除二,跟国际价格接上轨。但,中国搞的是市场经济,油价与国际接轨是迟早的事情,站在WTO的立场,就象消费者盼着车价与国际接轨一样,中石化、中石油为什么就不能盼着油价与国际一致?

  要想调和这个矛盾,恐怕只有寄希望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下降。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很小。此前早有分析人士指出,现在国内的油价水平给我们的消费者,包括整个社会造成了一种假象,即中国能够从容应对世界油价的变化,大家可以不注意节约用油。有关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平均每天的原油消耗量是650万桶,预计到2025年,中国平均每天的原油消耗量将达到1,420万桶,其中2/3要依靠进口。1,420万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是对比而来的:现在全球每天的原油消耗量不过才8,200多万桶,美国是2,000万桶。再过20年,中国对原油的消耗就逼近今天美国的水平了。20年很快,弹指一挥间的事。问题早就来了,我们能从容应对吗?

  事实上,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哪里有油气资源,哪里就有中国人的身影,中东、非洲、南亚、中亚、加拿大、拉丁美洲,国际局势的任何变化对中国的制约力,并不因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强而削弱,而是加大了。另外,相当多的人把国际油价上涨归结于中国的需求猛长,

  外部环境对中国极为不利。最近,美国就有舆论认为,近年来美国汽油价格上涨很快,至少每一加仑价格中有19到33美分是中国因素造成的。

  老实说,中海油等全面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油气开发,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也算是提前做好一种应对的准备。同样地,中国的汽车消费者也应当有一点应对油价上涨的心理准备才行。没有这样的准备,一旦油价再次上调,汽车消费者恐怕还会继续痛下去。

  油价再怎么涨,车还是要开的。不过,怎么开,倒是有一番说辞。要想不太痛,或是痛的轻一点,如何买车和如何用车,还是值得探讨探讨的。汽车最主要的功能不外是交通工具而已。明白了这一点,省油的车就应该是老百姓购车的首选。整个社会去追求那些大中排量的豪化车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鼓励生产省油的汽车也应当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一个立足点。毫无疑问,这和“自主创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油价上涨的痛,是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相对的痛。有了心理准备,消费者才不至于叫嚷着吃不消。我觉得媒体的宣传,这个时候应该紧紧地跟上,油价上涨究其实是一种价格体制方面的改革,终究算不上是最困难的改革之一,“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这个朴素的道理,大家都懂,懂了,自然就会应用,去对照身边的事。

  对照了,也就想通了,油价上涨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痛。

  股票跌了,那才叫真正的痛。

  ( 作者: 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杨栩 yangxu028@vip.sina.com )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