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视无价预订怪现象 是炒作还是对前景充满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10:11  中国汽车报

  4月28日,当人们已经开始计划“五一”假期安排的时候,前不久备受瞩目的东风雪铁龙凯旋又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它的身上。这一天,凯旋正式下线,而这距2月18日凯旋正式发布已经有两个多月。距其开始接受预订,也有了一个月之久。

  今年春节以来,标致206乐风雅绅特骏捷、凯旋、马自达3、速腾排队上市,汽车市场好不热闹。新车扎堆上市本是好事,但各企业之间如同达成默契一般,多数车型在最初都是只见其形,不闻其价。企业尚未发布价格就忙不迭开始接受预订,让消费者如坠云里雾里,搞不清新车到底要卖多少钱。这样的做法似乎又回到了卖方市场的老路,大有“舍我其谁”的意思。但是在买方市场的状态下,消费者还能那么“听话”吗?

  “无价预订”成车市怪现象

  除了凯旋,今年大搞“无价预订”的车型比比皆是。

  早在去年年底就下线的速腾,今年2月开始接受预订,但是让消费者左等右等,价格才在4月9日公布。此时距速腾开始接受预订,已经过了两个月时间。

  4月22日,东风本田思域的价格“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早在一个多月之前,思域就已经开始接受预订了。

  马自达3也同样如此。在它3月25日上市公布价格之前的两周,已经开始全面接受预订。

  前不久,广州丰田凯美瑞发布,目前已经开始接受预订,但是价格要等到本月下旬才能揭晓。

  如此多的车型在发布价格之前就接受预订,似乎使“无价预订”成了一种潮流,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即 “下线发布———接受预订———公布价格上市”。

  据了解,“无价预订”的方式在我国起源于去年上市的福克斯锐志,正是这两款车型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给了搞“无价预订”的企业以充足的信心。

  一个个“无价预订”车型的出现,实在是目前市场状态下的一个怪现象。一边是厂家口口声声喊着用户是上帝,要时时刻刻为用户着想;一边是用户不得不在排队等车的同时,还要担心价格的高低。钱都掏了,具体价格还不知道,遇到这样的情况,谁的心里都会不舒服。

  “价格难产”昭示企业对前景没底儿

  “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价格依旧是决定车型前景的最主要因素,‘价格难产’正是厂家在定价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心理的直接反映。”有经销商表示。

  上市新车数量不断增多,使车型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某些细分市场,竞争更是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厂家不敢贸然发布价格,其目的就是为了紧盯竞争对手,尽可能在对手发布价格之后再跟进。率先公布价格,也就意味着在市场博弈战中可能面临被动的局面。就像前不久刚推出的速腾和马自达3,尽管相互之间都尽量回避谈到对方,但是实际上,双方的价格都迟迟没有公布,就是互相紧盯的结果。

  而在不公布价格的同时接受预订,也是厂家对市场心里没底儿的表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认为,厂家在公布价格之前就接受预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想通过预订数量,对市场容量和消费者对车型的接受程度做一个摸底,从而能够针对市场反应及时作出调整。市场冷暖不定,厂家自己对车型的前景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利用预订来对市场前景进行摸底,既能吊起消费者的胃口,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厂家搞‘无价预订’,还有‘逐利’的心理在作祟。”一位业内人士语出惊人。他表示,“逐利”是商家的天性。价定高了,怕没人买;价定低了,又怕失去了本能赚到手的钱,因此想通过预订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对车型的价格定位,然后再在消费者心理价格、竞争对手价格之间选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最大的利润,又能将竞争对手压下去;而经销商也无须耗资向厂家提车就能获得一笔可观的预订金。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无价预订”的模式真是好处多多。

  买方市场下 厂家要慎行

  “这不是买方市场下的行为。”一位业内人士说。的确,价格还没有公布,就让消费者掏钱包,这样的事放在还不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只有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无价预订”的做法,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也存在,但也只会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生根发芽。据介绍,国外成熟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已相对固定,每个汽车品牌都有自己忠实的用户,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已经不是决定车型市场走向的最关键因素。“无价预订”恰好能够满足消费者第一时间提车的愿望。

  在不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搞“无价预订”,厂家一定要慎行。如果长此以往,消费者很容易失去耐心,不但车卖不出去,口碑也可能因此大打折扣。试想,让排着长队等新车的消费者不得不考虑,价格公布之时,万一贵了想要退车,预订金能不能要回来?万一便宜了,是不是又要加价提车?这样的“煎熬”,谁能受得了?

  甚至像马自达3这样收订金后又停产的车,企业怎么向消费者交待?

  记者 冯英杰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