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换车就换位 中国换车初汛已经来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15:49  南都周刊
不换车就换位中国换车初汛已经来临?(图)

中国换车时代来临

  策划 张东生 吴金    执行 苏岭 陈建利    插图 李峰

  这是一个汽车正在越来越深入地改变市民生活的社会,尽管断言中国是否已进入换车时代为时尚早,但对于一个逐渐崛起、壮大的新富阶层来说,换车就如普通市民换手机一样寻常。或许,中国换车初汛已经来临?

  在私车被视为是成功人士的一大标志的年代,换车无疑是实现个人地位与身份不断“升级”的有效途径。以更大的视野观之,汽车消费更是社会经济进入更高发展水平的体现,无数换车者的个人消费行为集合起来,率先启动了社会生活的升级换代。

  换车消费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其所释放出来的私车经济力量也将逐渐塑造我们的社会发展模式。有经济学者提出,私车的大规模发展将带来城市居住结构的分散化,而优先发展公交则将实现城市结构的聚集。一个社会中人口的自由流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私车的发达。

  反过来,一个社会出于对经济发展、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因素的考虑,也会通过对汽车政策的修订来塑造私车消费模式,并最终影响个人换车意愿的实现。

  因此,或许换车应该考虑的,不仅仅是你口袋里有多少钱。对于一个迟早将要到来的换车时代,我们希望,换车的你可以获得更充分的便利与尊严,而被汽车包围的我们大家的生活,也会更接近美好。

  总有一个理由 让我们喜新厌旧

  当各汽车厂商以“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不停推出新车时,扎堆到汽车经销展厅的,不只是新购者,相当一部分是换车者。这群年龄介于35~45岁之间的私车换购主力,多是私营企业主,或居公司管理高层。他们使已呈疲态的车市多了一抹鲜亮,不经意间便形成了一股哗然的换车潮流。美国人平均一生换10部车的故事已经不复是个遥远的神话版本,完全可能落土、演绎在中国。

  作为身份标签的私车

  在发达国家,私人购车、换车就如家常便饭,私车只是一种纯粹乃至必备的生活工具,多数人不会将私车当成身份“夸饰”的标签。但对于个人创富欲望刚刚被激活的国人而言,拥有一部私车显然被赋予了更多实用之外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第一次买车就能一步到位的并不多,特别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其时除了夏利奥拓捷达桑塔纳等国产轿车外,市面上一概为进口轿车,以皇冠、嘉美、宝马奔驰等为主打。这个时期还没有车贷,多数购车者只能对进口车望“洋”兴叹。

  然而,在商海中打拼的人,没有一部私车,不仅不便,同时在形象上也“低人一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毕竟在商业社会,钱是直接衡量人能力的硬杠杆。”广州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云说。

  1994年,司法厅的朋友告知李云有一批桑塔纳拍卖,车的成色还算新,底价也不高,相当划算。那时李云做律师还不久,手上积蓄不多。市面上的进口皇冠、佳美落地价动辄30来万元,国产桑塔纳也得20万元。10万块的夏利他倒买得起,不过他觉得开辆夏利,还不如打的,对注意细节的客户起码可以托辞说事务所的车转不过来,“律师这个行业,售卖的是智力,非实体产品,客户凭什么相信你?无非是一种印象。”桑塔纳当时属于一种中档车,汇入车流,一点也不掉份。对于初出茅庐的人,等于如虎添翼。于是李云欣然前往拍卖会,以12.4万元的价格拍回了一辆九成新的桑塔纳,这个价格至今他都记得。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李云认为那辆二手桑塔纳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运气。仅过两年,他不仅在业内知名,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并且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从荔湾区的商住楼迁到花园酒店附近的写字楼办公。

  换车就如换身份包装

  生意人最懂得包装自己,赵靖霖也不例外。1996年,赵靖霖从深圳某大型电子公司出来单干。他手中的积蓄除了以前正常的公司提成外,主要是“飞单”所赚。“飞单”也就是走私单,以低于公司的报价,与公司客户达成外签合同。“所有业务员都这么干,老板也是这么出来的。”赵靖霖认为客户是自己跑来的,跟自己走理所应当。他的老板不这么看,发现了立即炒了他。塞翁失马,岂知非福。被老板“炒”了的赵靖霖干脆自己做了老板,由于自己积累了一批客户,八年拼搏下来,赵靖霖不仅将公司做了起来,还自己开了生产厂,年缴税额上百万元,另外置了写字楼和200多平方米的复式大房。

  刚开始单干时,赵靖霖用手上仅剩的15万元买了一部捷达,还差上牌和缴税的钱,又找朋友借了几万。喜欢穿剪口布鞋的赵靖霖一直没觉得有换车的必要,妻子建议换车,他没听进去。事后不久,某客户厂的采购经理对他说“生意做这么大,还开捷达,我们都看着碍眼”,他才真正动了换车的心,原来商务形象真的非常重要。他马上刷卡买了辆黑色奥迪2.8,花了50多万元,“奥迪没奔驰、宝马那么张扬,内敛些,但档次、性能毫不逊色。”

  李云在事业有成之后,也对自己的形象包装进行“升级换代”:买回一辆价值60多万元的白色宝马,将桑塔纳以几万块迅速出手。开了9年的宝马混入车流,样式明显过时,而且陈旧。李云不能容忍自己误入败落者的队伍,于2005年,花90多万元买了辆白色雷克萨斯430。“雷克萨斯马力不错,在同等档次的八缸车里,如奔驰、宝马等,最省油,比较安静,比较稳,也比较适合自己身份。”谈起自己的爱车,李云无法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

  换车毕竟不是换玩具

  对换车很有心得的李云建议换车的话,最好五年,这时车还比较新,基本能以当初的一半价格卖掉,自己会觉得比较划算。像他那辆宝马,就是旧了点,想卖却卖不掉,“卖掉上一部,添些钱,又可以买部新车。这样,便常能体会新驾的快感。车嘛,是男人的玩具,追求新款,还追求速度的刺激。”

  然而,对于多数还不如李云“财大气粗”的中产者来说,换车毕竟不是像换玩具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做照明工程的余承斌原来开的是金色捷达车,“没钱只能打没钱的主意。虽然次一点,好歹也是辆车。而且照明工程在道路、房地产工程中只相当于牙慧,那些大老板们根本不会在意。”2000年,手头略宽松的余承斌不得不考虑换车,那辆捷达已显得太残破,保养、维修也无济于事。余承斌一直心仪宝马,但需要70多万元,公司周转资金还有些紧张。选来选去,才选中一款深蓝色的沃尔沃S40。余承斌看中了它的安全系统。

  伴随着中国一代新富阶层的成长,一方面,中国私车经济日益显示出它的力量,汽车产业被视为是与楼市并列的拉动内需消费的一道杠杆,日渐开放的市场不断推出各种个性化的车款,换车意愿越来越容易满足。但另一方面,一个社会出于对经济发展、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因素的考虑,也会通过对汽车政策的修订来塑造私车消费模式,并最终影响个人换车意愿的实现。

  有时候,换车不仅仅要考虑银行里有多少钱的问题。“我最倒霉。以前没钱,只能买辆奥拓,心想好歹比大热天挤公车强。谁知车开回家后,广州限制小排量,许多路不让走,兜兜绕绕,上下班花的时间比坐公车还多。原来的女朋友不愿坐我的车,嫌丢人。现在有点闲钱,想在未来老婆面前威一把,相中了锐志2.5。结果国家又出台消费税政策,4月1日起提高大排量的税,我得多掏4000元钱。最可气的是,马上要解禁限小。怎么啥事儿都捅在我的腰眼上?”广州某公司业务经理陈果说起换车就气急。原来他想将旧车卖了,填中间的空,谁知一直没有卖出去。

  对上海某咨询公司合伙人郑锐来说,换车还需要进行价值取向上的权衡。2003年他花14万元买了部银灰色的POLO(新售价11万元),现在想换一部20万-30万元的车,早先他相中了日系车中的天籁帕萨特,但是他深受传统教育体系影响,对日货反感;同时朋友圈都排斥日货,违背圈子的价值观,会使自己显得言行不一;再者,他服务对象都是国内企业,抵日风潮近来在国内很盛,他想给客户留点印象分,因此只能另作他求。

  即使是开着雷克萨斯的李云也建议不要买太多部车,现在油价不停上涨,消费成本太贵,有一部车在使用就足够。

  而更多的还在挤公交车的普通市民,至少目前还只能望着那些忙着换车的富人的身影,唯有羡慕的份。(记者 苏岭) (本文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三地换车细节

  广州 两成人最关心油耗

  一份针对广州购车情况的媒体调查显示:在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当中,二次购车者人数已高达37%,与首次购车者48%相差不是太远。业内人士分析,与以前相比,二次购车者比例增长显著,表明广州已进入了换车高速增长期。

  购买汽车时,22%的受访者最关心油耗,表明在油价日益飞涨的今天,油耗大小已成为车主买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同时,选择3万元-10万元的小排量车的人数占了30%,小排量车正受到欢迎。

  在第一次买车的人当中,居然有46%的人表示会考虑买二手车,几乎与买新车的人数持平,充分说明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改变。二次购车的人当中,考虑买二手车的比例也占到了1/4。

  北京 中档车依然唱主角

  北京某汽车交易市场对前来看车、购车的准消费者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二次购车的消费者比例明显上升,首次购车者占56%,而二次购车者为43%,两者的比例几乎接近持平。首次购车者关注度主要分布在5万元以下、5万元~10万元、10万元~15万元三大区间,对15万元以上车型的关注度很小。二次购车者则更倾向于15万元以上的中高档车,5万元以下的车型基本上不予考虑。

  在二次购车者中,选择购买10万元到15万元区间车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3%,15万元到20万元、2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所占比例都高达20%以上。虽然首次购车者最大的比例释放在5万元-10万元价格区间,但10万元-15万元区间占有将近四成的比重,中档车的市场空间也在逐渐扩大。

  成都 换车意愿与荷尔蒙分泌成反比

  来自成都的调查比较有趣,换车人主要集中在壮年人群中,35~40岁占了换车人数的37%,40~45岁占了换车人数的21%。如果按照医学的角度来解释,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年龄阶段,并不是换车的高发人群阶段;倒是被工作和生活所累的,荷尔蒙分泌开始下降的年龄段的人,有着更多的换车要求和希望。

  换车的理由依次为:1.换辆好车撑台面;2.换辆酷车泡妹妹;3.换辆越野去旅游;4.换辆新车更安全;5.换辆新车更时尚;6.新车性价比更高。

  中国:换车时代闲步走来——访汽车市场分析师钟师

  在中国,汽车还是装饰品

  南都周刊:据统计,深圳购车三年以上的车主有近三成表示有换车意向,广州37%的购车者,北京近半购车者也都属于第二次购车,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钟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汽车产业的发展,陆陆续续的总会有人要淘汰旧车,购买新车。

  实话说,前几年市民购买的车,款式单调,功能与配置也比较简单。现在的新车款式多样,功能也比较强大,配置也比较齐备舒适。新老车相比,反差很大。譬如2000年底上市的赛欧车,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家庭轿车的概念,那车型让当时的市场兴奋了好一阵子。而现在,每年上市的车型都有好几十种,让人眼花缭乱的。

  在中国,汽车是一个装饰品,中国人爱面子,喜欢攀比,车更是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外在延伸。开着老车,车主会觉得很别扭。而在西方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就是一个交通工具,开着老车也不会觉得丢人。在西方社会中,人更注重的是住房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车子没有装饰功能,或装饰功能不明显。

  南都周刊: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消费者一般每4年换一次车。我国的家庭汽车井喷式购买大约是2002年,会不会出现一个换车高峰期?

  钟师:到目前为止看,还没有这个迹象。一般而言,业内预计是在2008年奥运前后,中国会进入一个换车的集中时期,当然,这是指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

  南都周刊:到时会不会也出现一种换车井喷式局面?

  钟师:应该不会。这几年来,中国的汽车市场一直是增幅平稳,每年在20%左右,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种势头会得到延续。与全球汽车市场相比,这一增长率就是令人兴奋的了。像2003年出现汽车销售年增长近60%的局面不大可能看到了。换车也是如此,只会是一种逐步而不是跳跃增长。

  换车不会对城市交通构成压力

  南都周刊: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是哪些原因驱使市民换车?

  钟师: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是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富裕人群增加。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达到了汽车基本消费标准,一些阶层的年均收入达到了1万美元以上。这些人都是稳定的换车群体。第二是如上面所说的,为了面子,老车陈旧,已不能代表车主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第三个是新老产品的性能、配置差异。老车已不能满足一些车主这方面的需求了。第四个原因是环保驱使,检车等方面的压力,但这个因素影响非常小。

  南都周刊: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此多的车主要第二次购车,这会不会对我国大城市本来已经严重的城市交通和城市空气质量构成更大的压力?给人们出行带来更多的不便?

  钟师: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大城市中淘汰的汽车,会进入二手车市场,其流向是一些中小城市,从而呈现一种有“梯度”的淘汰机制。只要旧车交易和流通足够顺畅,市场的力量会决定其由中心城市向外围扩散,不会对大城市的交通构成进一步的压力。

  像上海实行的汽车牌照拍卖制度,车者只有花四五万块钱高价买到牌照,拿到汽车的使用权,才能购车。这一制度使得二次购车者往往选择把牌照留下,而把旧车甩卖到外地。

  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汽车的技术以及排放等的要求会更高,一些旧的车型会逐步被市场淘汰,只要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到位,事情只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政策与油价对换车的影响不大

  南都周刊:我国一些大城市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汽车政策,比如限污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会不会影响一些车主购买新车?

  钟师:总体看,对车市总量的影响不大,但对一些具体车型的销售可能有一些影响。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比如消费税,对一些排放量大的车型可能多征收一些,但对其他的车型可能少征收一些,此消彼长,不会对车市产生太大的影响。

  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也不好有太大的影响,因为现在的汽车年检标准是“老车老办法,新车新办法”,不会对老车主购买新车有很大的压力。

  在这点上,中国与日本有很大的差别。日本对汽车环保的要求比较高,不断提升的环保压力会促使车主换车,因为过三四年后,汽车的年检非常麻烦,成本也非常高,还不如换一台新车。

  南都周刊: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油价对车主的换车行为会不会产生影响?

  钟师: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并不是很大。近年来油价虽然在一路攀升,但汽车的价格却在呈现下降趋势。油价对汽车销售的负面作用一部分被车价下降综合掉了,这几年的车市也一直是逐步增长。

  在当下中国社会,买车不见得是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是装饰品。油价高,可以少开一些,减少一些行车里程和使用频率,这样车的运作成本照样不会增加。现在很多车主购买法拉利的高级房车,平时也基本上都放在车库里,到需要“显摆”的场合才开出来。据我了解,现在在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市民也是通过少开,多搭乘公交来降低轿车运营成本的。

  说白了,买不买车,换不换车是一个态度问题,而用不用车,用多少则是一个方法问题。(记者 陈建利)

  美国:车轮上的民族驶向何方

  洪浩 美国华文媒体编辑

  十年前,我在亚利桑纳州念书的时候,经常开车去旁边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见友人,来往穿梭数十次。在两州的交界处,有一处名叫夸塞特(Quartsite)的小镇,引起我的好奇。这地方,夏天的时候,街上空空荡荡,难见人影;而秋天之后,人口就与日俱增起来;到了入冬之际,小镇的居民可以达到上百万人。

  夸塞特是一个典型的季节性城镇,当地人告诉我说,这里夏天气候炎热,气温经常超过摄氏40度,人口不过数百;而冬天时,这里的平均气温也有二十七八摄氏度,聚集的人群来自美国四面八方,大多是退了休的老人。他们开着那种独特的“房车”(Recreation Vehicle),上面有一房一厅,厕所浴室、电视音响一应俱全。小镇政府规划了井然有序的“停车场”,一车一位,车位便是门牌号码,“房车”开进去,落地熄火,埋锅开灶,车主便成为了这里的居民。

  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坐在车轮上的民族” ,夸塞特的这种季节性迁徙现象,正是这一说法的最好例证。也有人说,进入20世纪之后,汽车彻底改变了美国的面貌,迅速涌动的汽车洪流成为美国特有的形象。这话一点都不假。在美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人在从事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全美总共有3万名汽车销售商,10万间汽车修理厂,3500家汽车制造厂,为社会提供1200万个工作机会。美国这样一个2.6亿人口的国家,有将近2亿部汽车,一个美国人每1元的支出中,就有1角2分用于汽车上,还得将住宅的13%用来安置他的汽车。

  美国人爱车,为汽车赋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成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为人们带来方便,带来自由,带来速度和力量;美国文化崇尚个体价值,没有户籍制度,随意迁徙,美国国家精神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而汽车则是私人空间的延伸。除了旅行和日常交通之用,美国人在车里办公,在车里吃饭,在车里看电影,平均将一生十分之一的时间消耗在汽车里,可以说,汽车为个体价值带来必不可少的补充。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民意调查,“男人最不能出借的东西”,结果第一是妻子,第二就是汽车。也有其它类似的调查,将汽车排在妻子之前,大概是因为随机调查群不同所致。不管谁先谁后,两个的百分比都很接近,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以汽车为首选的,足可以看出汽车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据统计,一个美国人从16岁拿到驾驶执照以后,一生大约要换十辆车,其中三部新车,其它是二手车,平均换车时间是3年半。前面提到的“房车”,基本上是中下收入阶层一辈子最后一部车了。

  美国人换车时的考虑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段,经济能力、家庭背景、职业需要等等。年轻时经济能力有限,普通人会选择一些低档的车型,单身男女更青睐双门车和低档跑车;成年后结婚生子,四门家庭车便会取而代之,孩子多的家庭更有六门厢车可以选择;老年人比较喜爱宽大稳健的高档车,这不仅与他们的收入有关,更是一种安全考虑。

  对于人口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来说,汽车的实用性一直是选择换车时的重要指标。美国人讲求实用,不会因注重面子而炫耀。我的一位大学教授,50多岁了,换过8部车,没有一部是新车,最贵的一部也才花了3000美金。他的口头禅是:买房是投资,买车是消费,汽车是工具,能开动就行。他和学校另外几个教授住得较近,平日开一辆车一起上下班,轮流用各自的车。

  讲求实用的另一个效应,就是美国人在选择汽车的时候,很少为爱国主义所限制。日韩汽车由于省油、耐久等实用优势,被美国人所接受,近十年来在美国市场所占比例逐年递增。80年代末,美日贸易逆差增大到最高时,美国汽车业因为不景气,曾号召国人抵制“日货”,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对于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和尊重个人价值的国家来说,老百姓以个人利益选择消费,不是什么爱国运动可以改变得了的。中国生产的汽车2005年首次参加了美国汽车展,并计划于2007年打入美国,届时,美国人不会因为中美双方政府之间的摩擦而抵制“华”货,能否在美国市场上立足,关键在于汽车本身,性能和价格的比率是否能使自己成为物有所值的抢手货,是最重要的因素。

  虽然除了少数富豪之外,很少有人以车子的型号作为身份的标志,但上班族在选择买车和换车时,“办公室政治”也是他们考虑的一个因素。一些帮助找工作的公司在职业介绍和职场培训时,都会谆谆告诫,要注意观察周围相同级别同事们平时开什么型号的车子,不要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更不要比上司的车还豪华,否则会影响你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和升迁机会。

  2005年开始,世界油价飙升,美国也不例外,这多多少少影响了美国人更换汽车时的选择。刚刚出笼的2006年第一季度汽车销售调查中就显示,90年代一度畅销的SUV销量直线下降,高档豪华车也比去年同期少卖了10%。

  油价的上升还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石油作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局限性,而逐渐增强的环保意识,也使得那些开高油耗豪华车的人不再受到瞩目。在好莱坞影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电动汽车和其它燃料驱动车感兴趣,这恐怕将会是引领美国汽车市场未来几十年的新时尚和新趋势。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