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邵奇惠: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当做时尚口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6:51  新浪汽车
邵奇惠: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当做时尚口号

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

  由中国汽车报社、人民日报经济部、人民网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于2006年4月2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是“十一五”规划与企业创新战略,新浪汽车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现场播报,以下为实录

  李庆文:演讲发言到此结束,今天一天既有大企业老总发言,也有骨干汽车企业的发言,也有国营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有整车厂,也有零部件厂,有大学、有科研机构、有中介组织,有政府官员,论坛演讲嘉宾还是很全面的。

  下面以热烈掌声欢迎邵部长给我们做最后的讲话,大家欢迎!

  邵奇惠:感谢主席给我一个讲话的机会,坦率的说在名目繁多极高声势的论坛面前我是十分顾忌的,不仅怕浪费自己为数有限的剩余时间,而且我很怕消耗可贵的社会资源为空谈误国作孽,我凭着对汽车报的信任与众多与会者的敬仰才下决心参加这个会议,结果收获丰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和知识,由此有感而发,讲几句,目录上写让我进行总结讲话,我觉得论坛不需要总结,能够统一有些认识更好,有很多争议可能更好一些,我们论坛争议太少,说明深度不够,科学技术发展就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前进,所以我们衷心的赞成各位的发言,不想重复各位的发言,我想把我的几点感觉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述,就是用逆向表述讲我自己的三点感想:第一,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当做时尚的口号;第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不能只把技术创新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

  第一,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当做时尚的口号,从大会发言来看,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上下一致的支持,并且在一些企业已经做出了实际的行动与计划,我发现现在有某种趋势,自主创新被一些人当做时尚的口号,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当然包括技术创新,但是如果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部,或大部分,那我看未免就是片面的或者是表面的,世间万物都有新陈代谢,一切事物都是波浪曲折前进,国家也不例外,有些文章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越国了鼎盛时期以后,为了解决国内矛盾,维持持续的增长,采用的基本战略就是转移和转嫁,并且相应的提出了一些理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大趋势,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迅速崛起,但是我们不能也采用转移或转嫁这种战略来维持持续发展,因为这种战略不符合我们党和国家的宗旨,也不符合当今全世界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向哪里转移,向哪里转嫁呀,所以我们党提出的是超越转移与转嫁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与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因而必须改变发展模式,建立创新型国家,如同不能把建立和谐社会简化为大家和和气气就是和谐社会一样,也不能把自主创新口号简化为技术创新,尤其创新不能贬值,不能自我定义,一下冒出来这么多创新车型,我感觉很吃惊,有的企业在中央直接大言不惭的介绍三年创新十种车型,我和张局长都感觉到非常吃惊,如果这样创新下去,我们自我创新就贬值了,我们应该更全面的更深刻的从创新发展模式上思考我们行业的发展,而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技术上,自主创新是最近强调的发展方针,但是这也反映了党的发展思路的一贯性,从建国之初就始终强调的自力更生,到今天的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通过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将这种思路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清晰,更加符合时代的特色。创新这种思路不是今天才有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央就提出来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进军的号召,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划,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认为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尤其民用领域更加突出,纠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科学繁荣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家都讲创新,大家都拥护,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动力让大家搞创新呢?普遍而言,因为每个人思想里面都有真切的爱国热情,这是一个动力,第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是内在动力,但是对一个企业而言,这个动力远远不够。就企业而言,我认为竞争性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以追求利润、积累财富为目的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新技术才能顺利的导入生产过程和市场,所以自主创新是有深刻含义的,不能口号化。

  第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句话本来是批评那些看不到全局的人,但是我在这个论坛上也只看到树木没看到森林,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全部观。中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基本体制架构,从发言看,不少企业已经表现出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的气概,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都从不同角度支持企业创新,但是我确实听不出来我们目前在汽车产业中间创新体系的构架是什么,也没有人介绍,包括政府官员也没有介绍目前在汽车产业中间创新体系的构架是什么样,我也很惭愧,也是行业的老领导之一了,不过现在也落后了,我听了介绍之后,我真的听不明白。我认为主体是对于体系而言,体系不清,主体的作用如何体现呢,我们不能以体系代替主体,也不能以主体代替体系,我曾经很坦率的问一位在汽车界内和汽车界外都很有名的老总,我问他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哪些大学和国家研究院所给过你什么样的、什么程度的支持?他想想说我没有得到什么支持,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好的自主创新汽车企业领导给我的回答,从他的回答中我感觉到很悲哀,我们自主创新体系还远没有形成,今天一汽、东风还有一些企业都介绍了自己的创新体系,我想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吗?所有企业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吗?我觉得江淮的左延安同志回答的很清楚,他就没有能力和没有必要建立像一汽、东风这样的体系,问题在于位置不同,赋予的责任和能力也不相同,现在国家已经表示要通过建立新技术评价体系或加强公用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等措施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当前问题不仅是创新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基本体制构架,不能一味的靠捧企业来捧杀企业,政府部门国家科研院所这些评价机构,光靠捧企业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关于基本体制构架,我觉得中央领导同志讲的很清楚,甚至是很精确很具体的,胡锦涛视察中科院时候讲我们的创新体系由五个方面责任构成,国家政府部门要起什么作用呢?主导作用,而不是今天讲的支持作用,市场要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起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起骨干和引领作用,大专、大学要起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我们论坛中间把这些作用都模糊了,一片支持声,一片叫好声,一片奋发向上声,把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抹煞掉了,我建议我们的论坛在今后适当时候应该就这五个方面实实在在的论一下。我今天听了宋健教授的讲话,我受了一点鼓舞,为什么说一点鼓舞?不是他讲的不好,因为这样的事例太少了,光说产学研结合,产学研怎么结合,谁去结合,谁结合谁,我觉得我们汽车厂不要回避这样的问题,不要忽略了对实质性问题的讨论。

  第三,不能只把技术创新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现在一提技术创新就联系到专家、学者、院士、海归,毫无疑问专家、学者、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骨干力量或者领军人物,但是,技术的起源从根本上讲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知识,所有的突破性进展没有成千上万劳动者的实践、没有千万次实验的应用、没有无论次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没有市场严格筛选与竞争就不可能创新,所有这些不是几位专家学者能做到的,当然没有他们不行,所以今天技术创新论坛有很多很好的创新,但是我听不出来有什么突破性成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不能忽视在第一线工作的劳动大众,五一节到了全社会都在向劳动者致敬,愿我们不仅仅在五一而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把千百万劳动大军和专家学者的智慧结合起来。

  我就说这些,不对的地方请批评,谢谢!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