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世锦:公平竞争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基础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0:55  新浪汽车
刘世锦:公平竞争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基础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

  由中国汽车报社、人民日报经济部、人民网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于2006年4月2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是“十一五”规划与企业创新战略,新浪汽车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现场播报,以下为实录

  李庆文:以上三位企业家的演讲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词:一个体系,第二强调了动态,第三都强调了要真抓实干,要埋头苦干,要做扎扎实实的事情,我听了之后很受教育。以上三位企业家发言都具有典型性,我觉得也给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案例,我们今天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研究员,下面请刘主任谈谈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欢迎!

  刘世锦:谢谢会议主持,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就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健康持续发展谈点看法:

  公平而积极的竞争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基础力量

  自主创新是最近一个时间里的热门话题,也是这次会议主题,基本背景就是“十一五”规划中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重点的高度,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战略重点呢?因为总体上说中国经济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需要进入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和竞争优势的新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增长模式的转型期,这是一个大事,政府战略和政策只是因势利导,所以理解这个大事很重要,否则很容易把自主创新理解为政府要我创新,而不是在这个大事下我要创新,汽车行业的变化和国家的大事应该说是一致的,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汽车行业快速增长,前两、三年需求旺盛,产量爆发式增长,当时只要造车就能卖掉,而且能卖个好价钱,在这种情况下让企业下大力量搞研发缺少动力,对新进入的企业来说,在先搞研发改变先占市场面前,企业选择毕竟是先占市场。但是最近一两年,随着汽车行业由超常规增长转入常规增长,质量、品种、售后服务、时尚的重要性正在迅速上升,有关统计表明,去年我们国家推出国产全新车型31款,改型车升级版100多款,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车型上市,我们可以有一个大的判断,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数量快速阶段以后正在进入以质量、品种、服务为重点的新阶段,也就是说正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样一个新阶段,研发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不搞研发,没有新产品,就不能战略市场,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保不住,这样我们就看到,不仅先进的国际品牌企业在搞研发,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企业,大型国企也加强了研发,合资企业也开始重视本土化研发,这样一个新的格局说明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已经敏锐的意识到并且在努力的适应汽车产品新阶段变化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到竞争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设想如果继续维持过去长时期存在的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几个品牌的格局,能够出现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局面吗?能够出现上面提到的新车型层出不穷各类企业纷纷重视加强研发的局面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中国汽车产业最近几年最重要最具有实质意义的变化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应当说是竞争的开放的结构初步形成。竞争结构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也是不完善的,还是有很多缺陷,一些不当的限制取消了,但是还有一些限制继续存在。对下一步自主创新来说继续完善竞争环境非常重要。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听到许多声音,民营企业反应在税收、融资等方面处在不平等地位,产业进入限制,表面上看是对着所有企业,实际上主要限制的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制包袱仍然不轻,立足长远开展自主创新还有不少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外资企业讲自主创新是不是将他们排除在外。竞争对企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我们的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应该说都明白和接受了一个基本道理,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市场经济,就不能回避,应该积极迎接竞争的挑战,不敢、不会竞争的企业不是好企业,不敢、不会竞争的企业家也不是好的企业家,但是目前企业所苦恼的并不是竞争,而是竞争的不公平,促进自主创新政府可以做很多事情,第一步还是加快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可持续的结症环境;第二个问题适应和推动多元化的创新模式,虽然面对同一个市场,但不同企业出身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不可能套用同一个创新模式,讲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必须承认适应和推动多元化的创新模式,近几年新成长起来拥有自主品牌或者拥有国内品牌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在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车型和成套技术来源只能靠自主研发,在形成制造能力和装配能力同时,也初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最近一两年中国整车出口在大幅度增长,大部分是自主品牌汽车,近一半是民营企业产品,这些新兴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未曾创造出来的研发成绩。除了令人钦佩之外,说明自主研发这个问题上不是中国人不行,而是我们过去的体制机制不行,换一个体制仍还是过去那些人聪明才智就会迸发出来,创造出过去难以想象的业绩乃至奇迹,同时也说明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依靠,并不完全是坏事情。

  如何认识外资企业,主要合资企业,在我们所讲自主创新中的位置和作用,现在各方观点不尽一致,有一些分歧,也确实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初期,跨国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形成装备和制造能力占领市场上,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这样一种做法对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没有积极作用,国际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和工艺引入,新的生产体系和管理方法的引入,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形成,相关人才的培训和知识传播等等,都为以后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一些新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一部分技术人员实际上是从合资企业流动出去的,在这些人才流动背后,是知识、经验和技术的流动。过去上一个汽车制造厂要投资一百多个亿,原因是几十个配套厂都要自己投资,最近几年一些新兴企业投资几个亿或者十几个亿就能生产出新车,原因是他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配套体系。所以不难设想,如果没有这些人才、技术管理和配套条件,这些新兴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能够取得成功吗?恐怕是很难的。当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新阶段后,合资企业仅仅依靠引进车型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国际经验也表明,如果研发中心远离大规模生产基地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何况中国还有日益增多的高素质、低成本的研发人才可以利用,所以合资企业加大本土研发力度,包括将部分深入研发活动转入到中国来应该说势在必行。如果一个中国本土的合资企业主要依靠中国的研发人员独立开发出拥有知识产权的新的车型或者技术,向包括外资母公司在内的其他企业转让知识产权时要收取转让费用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将他们排除在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范围之外呢?如果我们承认汽车合资是中国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合乎逻辑的推论应当是这些企业独立开展的研发企业取得的成果都成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判断与我们鼓励外资企业将研发活动向中国转移的政策方向也是完全一致的。

  从中长期看,尽管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模式各有特点,他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在另外一方面,他们之间也会有日益增多的合作关系和共同利益,因为他们共享同一个市场,共享同一个大的生产体系,比如像一个配套企业,在与某一个品牌企业合作时提高了技术水平,当他与另一个品牌企业合作时,另一个品牌企业因此受益,在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特别在共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最近很多企业搞新产品开发,我们感觉到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例如产业联盟等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自主创新问题上,更多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共享,而不是对立乃至抗衡。在这样基础上,形成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有一个实质性提升,这正是我们倡导自主创新战略所期待实现的目标,当然这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即要有紧迫感,但是也不能拔苗助长,必须有长期不懈的准备,这样才能终成正果。

  谢谢大家!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