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勤发布了汽车行业最新研究报告《出口——中国汽车工业的机遇和挑战》。该报告指出,2005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总值和整车出口数量首次分别超过进口。
“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乘用车是长期驱动力,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集中度趋于分散,自主品牌轿车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德勤汽车行业业务组主管李德泰说,“同时,汽车零部件行业年销售收入稳定增长,在汽车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外资零部件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在华投资迅速增加,但是日趋激烈的竞争令行业的整体赢利水平趋于下降”。
“要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地位,中国汽车企业还要走好一段路,但是中国汽车企业如果能采纳国际化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来不断提高效率及市场竞争力,定能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李德泰说。
德勤的研究报告指出,2005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9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在汽车产品出口中,汽车零部件、附件及车身占有很大比重,2005年出口金额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汽车产品出口的43%。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以低附加值、高人力和原材料消耗型产品为主。出口企业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这两类企业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金额的56%。
由数据可见,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仍以简单的基础加工为主,量虽大但利润率极低,即便如此,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在出口方面也没有多少机会,仍被合资、独资企业占据,中国依然没有改变“世界加工厂”的角色。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结构分散,现有企业超过5000家,而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约130家,缺乏经济规模和研发能力,而合资和外资企业在零部件行业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2004年在中国签约投资的外资零部件企业约28家,而2005年外资企业数量已经增加到90家,协议投资额约40亿美元,与国内零部件企业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将扩大到8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其中本土零部件企业所占比重将很难估计。
在整车方面,德勤报告指出,2005年汽车(含底盘)出口数量达到17万辆,出口额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但出口非常分散,遍及全世界179个国家,平均到每个国家出口不足千辆。且在出口汽车产品中,载重车数量接近10万辆,其中约90%为5吨以下的轻卡和皮卡。
从数字上看,出口数量首次超过进口,增速迅猛。但从实际分析,共有1009家企业有汽车出口纪录,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两家;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下,3000万美元以上有8家;出口金额3000万美元以下,1000万美元以上的23家;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下,300万美元以上的39家。出口金额300万美元以下,100万美元以上的72家。能够形成气候的汽车出口企业寥寥无几。从出口产品内容上看,利润率最低的轻卡产品成为主导,经济效益不高,利润率较高的轿车产品出口比例还很小,轿车出口企业由民族企业占主导地位,真正有实力的国有汽车企业却相形见绌。
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上与国外企业打拼主要靠价格战。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在皮卡产品方面,我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日本。国产皮卡在俄罗斯价格比日本皮卡低30%,且质量相差不大,具有很好的性价比,所以销路很好,但目前还缺乏品牌效应,且缺乏销售服务网络维护。德勤报告指出,大部分被访企业认为出口成功运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按照顺序分别是:质量、低成本、销售渠道和网络或关系、品牌、产品标准。
现实的情况是,价格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第一要素,而质量标准和国际关系成为最大的挑战。北美和欧洲虽然是最值得优先考虑的市场,但也是准入标准最为严格的市场。国内某民族汽车品牌为了将旗下在国内畅销几十万辆的车型打入美国市场,由于振动、噪音等标准不合格,不得不与外资零部件企业合作,由外资零部件企业主导该车型发动机支架的研发。这种情况听起来似乎不太真实,但有可能是每个要进入欧洲、北美市场的民族汽车企业都要遇到的问题。
从低价格战略来看,中国纺织品、电子产品已经是汽车产品的前车之鉴。单一的低价格战略必将会导致其他国家反倾销税的制裁,国内汽车出口企业将很难找到出路。同样还有知识产权问题,国内已经出现数家国外汽车企业状告国内民营汽车企业抄袭其产品技术的案件。虽然还没有国外汽车企业获胜的案例,但如果在视知识产权为生命的美国等国家,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出口汽车到欧洲、北美将只能是一个梦想。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既有远虑也有近忧,在出口数字美丽的光环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记者 刘世瑜 周凯)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