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反省
清人彭端淑在“二僧朝南海”中曾讲述过两个僧人的故事:贫僧仅凭“一瓶一钵”已从南海还,而富僧却“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我们从这个富于哲理的故事中可以想到,“贫僧”之所以得以仅凭“一瓶一钵”从南海还,靠的就是一种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而那位富僧却空有一钵钱财,没有突破固步自封的“瓶颈”,当然也不会从南海取得“真经”。一种是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一种是固步自封的自我满足,其根本区别就是有无自我突破精神和自我创新精神。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这种“朝南海”的挑战,正呼唤着这种仅凭“一瓶一钵”从南海还的创新勇气和实践。
在历经50年的发展之后,中国汽车工业虽然从品牌、产销、普及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从中国人目前的汽车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来说却与国家的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整体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国内汽车企业在跨国公司的日益扩张中有失去“话语权”的危险。
自己的“梦”还需自己“圆”,中国汽车工业如何才能取得自主发展的主动权,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靠的就是我们民族汽车人的不断实践和大胆创新。
在挑战中反思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2005年产量已经达到570多万辆,预计到2020年汽车需求将达到2000万辆,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有人惊呼中国已经进入汽车时代,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回首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时,却发现在繁荣背后是本土企业正在由市场的领导者转变成为追随者,我们所恐惧的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言:“中国的市场开放和引进外资,不能演化成这样的场景:开放形成一个舞台,但自己的演员都被赶下台,让外国人在演戏──一出没有中国演员的中国戏。”这着实令人深思。
汽车工业强国的标志是“自主性”,其民族汽车公司的产量应占有本国市场的一半以上,成为市场的主体。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国际品牌”的技术竞争力,无论是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丰田、本田、还是德国的奔驰、大众与韩国的现代,他们都创立了独有的“国际品牌”,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充分表明,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是企业的自主创新。
在创新中突破
中国如何由汽车生产大国转化为汽车生产强国,是我们每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要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不仅要“引进来”,更重要的是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如何实现“走出去”战略,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必须培育和造就一批新兴的有代表性的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制造企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给了我们深刻的指导和启迪,那就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建设创新型企业,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的汽车工业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客观条件,可怕的不是中国自主轿车品牌市场占有率太低的现状,而是我们的民族汽车人不能以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汽车工业布局。如果民族汽车产业在积累到足以“重整旗鼓”的时候就大胆出手,突出重围,从整体上形成一种致力于自主创新、着力于自主品牌建设的文化氛围,那么我们营造汽车强国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中自主创新的艰难旅程,我们从苦涩中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的民族汽车人始终坚守必胜的信念,在发展过程中既注重“学人所长”,也注重“创己之优”,始终致力于打造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创造真正的自主品牌,并逐步将这个自主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营造民族汽车工业整体创新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真正将我们国家打造成为汽车制造强国,为民族消费者也为世界消费者作出自己的贡献。(武向晖)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