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列入9大产能过剩产业之一 但有效产能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 14:19  财富时报

  汽车被列入9大产能过剩产业之一

  记者近日获悉,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首次确认了我国汽车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并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在半个月后出台具体的调整方案。

  汽车产业在2005上半年还在被说为是“暴利行业”,而在2005年12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汽车被发改委列入了9大产能过剩产业之一。当然,这并不代表汽车行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专业人士认为汽车行业中还是有很大一块的“暴利”区域;也有业内的同行表示:汽车“产能过剩”也只是在汽车档次分段中的一个部分。换句话说就是:汽车行业的暴利还存在于高档豪华车及汽车配件等方面;所提到的“产能过剩”也只是代表一部分档次中的车型相对市场而言属于“供大于求”。

  统计数字让人不尽担忧

  汽车业的产能过剩让很多业内业外的人士们有些疑惑或是肯定的态度,他们对“过剩”二字的理解也都大不相同。

  早在2005年12月3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暨“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称,我国目前汽车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他对此表示忧虑。紧接着,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表示:“汽车行业的产能目前产大于销200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如果都建成的话,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发改委的这一数据的出炉,让“产能过剩”这个词成了业内炙手可热的话题,许多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对产能过剩的担心。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表示,去年国内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5%,由于大量投资继续进入汽车产业,国内汽车产业的利润将大幅度下滑。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也曾在2005年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将更严峻,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明确表示出对此的担忧。

  说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当然,意见永远有好与坏两种不同的论调。对于谈到“汽车产能过剩”这一话题时,许多专家的话倒让记者感到了镇定。汽车资深评论家古清生就说到:“这只是相对过剩,按照国际千人24辆的现标准,中国只有千人2.4辆,这种汽车拥有量何谈‘过剩’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也分析说:应该动态地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汽车业产能过剩是存在,但却不像想像中那么严重,而且,中国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必须以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为前提,才能诱发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采访中,不少专家均表示,我们不应该一谈“产能过剩”就色变,将其一棒子打死。目前的这种状态是我国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经过竞争才能使我们的汽车企业真正成长起来。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显君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竞争。”广州丰田汽车执行副总经理袁仲荣也表示:“企业都想挤占市场份额,增产是重要的实现手段。谁都想吃掉对手的空间,对手被吃掉的销量就要由你的增产填补。汽车业在市场化下,产能过剩很正常。”

  有专家一语点破了如今“汽车产能过剩”的实质,他说:“现在谈产能过剩还有些为时尚早,或者应该叫‘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

  无效产能过剩 有效产能不足

  前位专家所言的“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观点,不仅是笔者,很多业内人士也是觉得这是较为客观的总结了如今汽车行业所以“过剩”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汽车企业117家,年产不足万辆的有90多家,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因,这么就属于“无效产能”,这些“无效产能”加大了所谓“产能过剩”的“分母”数值。有专家提出:汽车行业产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出现了明显过剩,而这些“过剩”的现象是属于“无效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和企业仍在这些领域继续上新的项目,生产能力大于需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目前,这部分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加。这种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

  其实,早在2004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汽车业准入门槛提高为新建汽车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2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将大量想进入汽车业的民营资本挡在门外,希望遏制当时汽车工业散乱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而汽车作为《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明确的产能明显过剩行业之一,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但政策效果甚微,一位在汽车行业从事多年汽车营销的老专家告诉记者:在很多时候,国家政策是不能完全控制地方实施的政策的步伐,甚至还有背道而驰的现象,政策在很多时候就是空壳。老专家说:“一些无谓的投资、上马项目就是当地官员为了追求一时政绩。汽车企业在一两年内是看不出赢亏,而这时在职官员可能就已经升官离开了,企业也就是一官员为了升官的砝码而已。”

  “无效产能过剩”的现象也可以映射出有效产能的不足,消费者所消化销量数的绝大部分属于“有效产能”的“分子”。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在2005年销量前10名的企业中,除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存在着暂时的产能过剩外,其他企业都存在着生产紧张的状况。特别是广州本田、北京现代和奇瑞等企业,产能不足、供不应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古清生老师也曾这样对记者说:“所谓的‘产能过剩’只能代表一部分没有消化市场销售量的产品,而像奇瑞、吉利这样的企业一直在加大马力进行生产,已供应市场,所以说,可以消化市场需求的产品还是不足的。”

  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很正常

  不管是“无效产能过剩”还是“有效产能不足”,最终的数字表明,我国汽车行业成“产能过剩”现象,单纯针对“产能过剩”这一现象,不少专家也提出了乐观的态度。

  “虽然说,产能过剩会加剧市场竞争,但反过来想,这样更可以体现那个品牌好,那个车型受大众欢迎。”一位从事汽车销售武姓人员说:“正常的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过剩’才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最大功效。”

  古清生老师对于汽车行业现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其实中国现在的购买力还是很不足的,而用车环境又欠佳,如果没有竞争,不走入真正的市场经济,就不能完全激活潜在市场。他说:“提升购买力必须整体经济复苏,现在内地经济景气指数较为低迷;而政府政策的三天两变,也让购车环境受到不好的影响。”

  一位汽车业界资深记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仅就目前国内汽车的制造能力与消费能力而言,产能确有些过剩,利润也在下降。但这仅仅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我们只站在国内市场上看,或者站在跨国公司分配给我们的角色来看,我们的产能的确过剩了。然而,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从国际市场上看,这种说法就不成立了。日本、德国、美国的汽车产能早就过剩了,但他们还在扩张,还在发展。偌大一个中国,上百家汽车企业加起来仅有人家一个企业的产量,而我们却过剩了,原因何在?力量分散、产能过低、目光短浅是我们的致命伤。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不应减少产能,反而应该进一步扩大产能,只不过产能应进一步集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散而居。

  这位人士的意见,笔者看来颇有道理,当前的所谓“产能过剩”,不过是中国汽车工业不够成熟,只是一个中国汽车摸索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坎儿,我们正确的理解它,总结它,让汽车产业在持续发展中不断的吸取能量,朝着正确、良性的方向走下去。(本报记者 张 佳)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