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产能过剩不能一概而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6:42  中国汽车报

  对话人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

  《中国汽车报》:近几个月,国家发改委频频发出国内汽车业产能过剩的信号,令很多企业感到不安。事实上,包括汽车在内的一些产业究竟过不过热,大家从2003年就开始争论,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看法。据我们所知,您对产能过剩也有独特的看法。

  刘世锦:我认为,对产能过剩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首先,目前被认为产能过剩的行业在两三年前都是供不应求的行业,只是在近一两年情况有所变化,比如电力至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中国经济至少在今后10年仍然有条件保持快速增长,目前认为过剩的一些行业的产能,还没有达到未来需求的最高点或峰值。例如汽车行业,2010年有可能达到1000万辆,长期看有可能达到2000万~3000万辆。我们不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着不合理的需求,但同样不能否认主流需求是来自市场。各种观点可以讨论,但当我们的主观判断和现实需求不一致时,是我们的主观判断错了还是市场错了?恐怕还不能轻易说“市场错了”。

  13亿人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没有国际和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能说已经到位。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总体上看是经济发展中供求动态平衡中一个阶段性现象。

  《中国汽车报》:在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汽车行业产能数字有这样的描述:“汽车行业的产能目前大于销量200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如果都建成的话,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你如何看待这些数字?

  刘世锦:应当把已经形成的产能与适应市场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产能区分开来。不能认为已经形成的产能都是合理的,都应该也都能够发挥作用。当然,所谓“落后产能”,有技术落后的问题,更多的是体制和机制落后的问题。真正有竞争力的产能,总体上说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笼统地讲产能,很容易忽略和掩盖“落后产能”问题。

  应当注意在产能过剩上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扭曲问题。现在大家说的产能数字,不少是企业在行业增长处在上升期时预期和规划的产能,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还会作出调整。有的企业把产能扩张规划喊得很响,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策略行为,不能当真。把这些已经调整或当成策略行为的规划产能作为产能过剩的依据,显然会出现信息扭曲。还要注意,由于存在利益关系,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人为夸大产能过剩问题的动机。

  《中国汽车报》:您曾讲过“一定程度上的产能过剩为经济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请你详细解释一下这句话。

  刘世锦: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如果一直是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丰厚,企业有改进质量、技术、服务的压力和动力吗?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所谓落后的生产能力才有市场空间。像前两年,只要能炼出钢、生产出汽车,就能赚钱,而且是赚大钱。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优胜劣汰、结构调整和优化、增长方式转变等等,只有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条件下才可能实现。

  现在有一种潜在的逻辑,似乎只有供求相当才是最好的,也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但事实上百分之百的供求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不仅现在,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市场经济不可能,计划经济更不可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有重要区别的,市场经济通过分散决策降低“出错”的可能性,把计划经济中的少数几个人的决策变为成千上万人的决策,从而降低供求偏离的幅度。市场经济的另一个优点,是决策者要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从而增强决策的谨慎性。市场经济的优势不是表现在不“出错”,而是降低“出错”的概率和“出错”以后能够较快纠正。

  《中国汽车报》:汽车业现在已经被定为过热行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应该会相继出台。你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刘世锦:用行政性手段完全限制新企业的进入并不是好办法。在产能过剩情况下,投资失败的概率大大增加,能够进入的往往是有竞争力的项目,没有竞争力的你让它投也不会去投,完全堵住可能不利于结构优化。

  政府可以做好几件事情。一是信息服务,把自己掌握而企业和社会不掌握的信息发布出来,引导企业的投资和调整。这件事情很有必要,能否做好信息服务,可以看成是政府职能转变、能力提高的标志。二是打破企业兼并重组的地区、所有制等方面的障碍。现在的企业重组,跨地区难度很大。在某一级政府的辖区内可以,出去就不行。而在本地区,往往采取“拉郎配”的办法。三是减少和取消对产品、投资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加强环保、节能、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管理。(记者 贺北时)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