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接连在国家规定的“解限”期限内解除了对小排量汽车行驶线路的限制,标志着小排量汽车在政策执行层面基本获得了“生存权”。然而,“生存权”不等于“发展权”。真正掌握小排量汽车“发展权”的是国内汽车生产厂家。要想迎来小排量车的春天,厂家还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调整结构,提高小排量汽车的整体品质以及消费者的口碑和信任度。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小排量车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价廉但性能差汽车的代名词,这与日本、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
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中,小排量汽车前的关键定语是“节能环保型”。从目前上海、北京等地出台的“解限”政策看,主管部门比较容易操作的是把尾气排放高的车挡在门外,而对于节能,六部门的文件重点提到:要加大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及其先进发动机(汽油机升功率大于50KW,柴油机升功率大于40KW)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北京已率先实施机动车排放国Ⅲ标准,上海、广州等也在酝酿实施机动车排放国Ⅲ标准。这意味着,小排量汽车生产厂家必须有远见,把排放标准的起点调高。
提升小排量汽车品质的另外一个关键要素是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在日本、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小排量汽车是精品车的代名词,国内小排量汽车的安全性与日本、欧洲同类产品相比差了一大截,这急需相关生产厂家大力改善,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完善、提高碰撞标准,提升小排量汽车的安全准入门槛。另外,在小排量汽车上装备ABS、EBD等更高级的电子主动安全配置也是大势所趋。
新华社记者南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