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国商用车巨头布局中国 客车领域硝烟欲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 08:52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继沃尔沃、戴-克、曼等跨国商用车巨头谋求在中国客车领域的合资合作之后,斯堪尼亚首次在华推出客车底盘,将客车业务引入中国——跨国巨头布局中国 客车领域硝烟欲起

  继卡车领域的明争暗斗之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客车领域布局和较量的大幕也正在徐徐拉开

  中国客车市场正日益显示出的强大潜力,越来越吸引着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发展的跨国商用车巨头。

  2006年3月28日,斯堪尼亚携其屡获国际大奖的K型客车底盘,与厦门金旅客车一道,将装备斯堪尼亚K型底盘、厦门金旅车身的全新豪华客车,共同展现在上海2006亚洲国际客车制造业博览会上。

  斯堪尼亚首次在中国推出客车底盘引起了业界极大关注。事实上,作为斯堪尼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对手,沃尔沃、曼、奔驰等跨国商用车巨头早已将在华发展的触角深入至客车行业,而斯堪尼亚——这个于2004年正式在华成立代表处,已经在中国14个城市建立了高端重卡销售网络的跨国商用车巨头,此番又将客车业务带入中国,充分表明中国客车市场对于跨国商用车公司的巨大吸引力。

  瑞典斯堪尼亚首席代表何墨池直言,中国客车市场的发展其前途是全球最大的,这也代表了诸多在华客车领域寻求发展的跨国公司的心声。继卡车领域的明争暗斗之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客车领域布局和较量的大幕也正在徐徐拉开。

  巨大潜力牵动跨国投资者神经

  一直以来,轿车市场的风吹草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卡车市场也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客车市场却因为其小批量、多品种、突出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太多人的关注。而事实上,这个市场正因其容量和潜力的巨大,而牵动着跨国投资者的神经。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客车制造和市场的中心。”客车资深专家佘振清曾以此为题专门撰文。

  事实也正是如此,沃尔沃、曼、奔驰以及刚刚把客车业务引入中国并力图将中国变为其卡车出口基地的斯堪尼亚等跨国巨头都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尽管大家的在华发展的方式不尽相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沃尔沃集团在华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直谋求在华发展本土化的沃尔沃,在客车领域采用直接合资的方式在华成立了两家客车公司:1994年,沃尔沃客车公司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2000年又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生产豪华高档客车。由于雷诺公司持有沃尔沃客车的20%股份,所以对两个合资公司也间接持股。

  德国曼商用车公司则可能分享了更多成功的感觉,其尼奥普兰品牌在中国豪华旅游客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位列第一,有数据甚至指出这一份额已经达到了70%。与此同时,与宇通于2002年在郑州合资组建的猛狮客车有限公司,其部分产品也使用“MAN”品牌。

  而戴-克集团除了于1997年与江苏亚星客车合资成立的亚星-奔驰公司并与北方奔驰客车公司的技术合作之外,今年年初,奔驰公司已确定将部分客车生产转往江西省上饶市,且今年就将形成4000辆客车的产能。

  与以上竞争手不同的是,虽然此次斯堪尼亚也继其之后来华发展客车业务,其集团客车部营销总监亨里克也表示,在斯堪尼亚全球战略中,把K型底盘推行到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斯堪尼亚认为目前商务合作及技术合作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国首代何墨池则讲得更为明确:在中国高端客车领域的市场容量也就1100辆,而这正是斯堪尼亚看重的市场,斯堪尼亚的战略是通过与有实力的本地客车车身制造商携手合作,利用先进的底盘和中国一流的车身制造技术为用户打造优质的产品。而目前,他们跟金旅、金龙的密切合作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他们还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未来以中国为基地,实现大量出口。

  随着斯堪尼亚的进入,跨国商用车巨头基本都在中国开展了客车业务,而且大部分指向高端市场,毫无疑问,在中国高端客车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硝烟刚刚开始弥漫。

  不可忽视的冲击波

  “随着中国GDP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老百姓对旅游的服务,对客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客运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态势下,要考虑怎样提高收入和减少成本,这两个因素会帮助高端客车市场起步。因此我们必须为即将到来的市场状况做好准备。”何墨池的一席话指出了未来客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根据业内人士的统计,2005年,中国公路客运量达到了180亿人次,全国运营客车总量也达到了160多万辆,其中从事旅游客运的大中型客车超过了64万辆,中高级旅游客车占比超过45%。豪华大巴成了出行者的新宠,中高档客车,特别是豪华大客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跨国公司们毕竟经验老到,他们看好的、竞逐的实际正是我国目前客车行业较为薄弱的环节。中国客车市场高端产品需求增大,但面临着与卡车同样的技术瓶颈。跨国公司纷纷驻足,一股对国内企业带来的冲击波也绝对不可小视。

  我国客车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与国外绝大多数知名客车厂家进行了合资或技术合作,利润微薄,市场份额少,是厂家疏于技术改进的重要原因。

  “虽然我国大中型客车车身制造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发动机等关键底盘总成部件以及汽车电控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客车消费市场,国际客车厂家都已将目光瞄准中国,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国内客车企业来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对于这一现象,一位业内专家认为喜忧参半,他同时指出,中国客车产品要想能在这种冲击中生存发展得更好,全球化采购,打造中国名牌,使中国客车产品走向国际,这是中国客车企业发展的惟一出路。(记者 马蕾)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