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造车的冲动始终在心头 行动之前还需三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 09:10  汽车杂志

  2004年3月参加“两会”,与会的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各地纷纷上马轿车项目忧心忡忡,要求国家采取措施坚决予以遏制。我采访了一些代表和委员,发了一篇新华社通稿,标题是《造车运动风起云涌代表委员纷纷喊停》。过了一年,在2005年的“两会”上,这个话题已经无人问津,我又发了一篇通稿,标题是《喧嚣一时的造车运动为何烟消云散?》。

  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去年下半年以来,又有不少国内企业跃跃欲试,造车运动大有沉渣返起之势。轿车上不了,先上越野车,国内没市场,出口也行。即使前边是火坑,也要削尖脑袋挤进汽车行业。

  今年年初,历经磨难的力帆轿车终于拿到了发改委的出生证。2005年全国增加了12家整车汽车,从133家达到145家。发改委一边告诫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一边又新批了十几家整车企业。当然,他们也有难处,来自上上下下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发改委也顶不住。

  前两年轿车行业是暴利,家电、化工、烟草、酿酒企业想要杀奔汽车行业分一杯羹,还情有可原。如今,汽车特别是轿车价格一降再降,竞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除个别厂家外,整个汽车行业暴利已经一去不复返,2005年汽车行业平均利润仅有4%,甚至低于国内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之所以造车运动沉渣泛起,除了一些企业难以抑制的造车冲动,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也不无关系。有的企业没有拿到准生证,偷步起跑。投资砸进去十几个亿,厂房、生产线都建好了,真的是骑虎难下。硬着头皮也得上。力帆就属于这种情况。汽车是高投入产业,投资大,产值、税收也高,还能解决就业。从地方形象来说,造轿车也能为本地增色不少。许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列为本地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为造车“大跃进”推波助澜。

  今年2月27日,长安福特在重庆工厂举办了马自达3下线仪式,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和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亲临现场。之前一天,东风本田在武汉举行12万辆生产线启动仪式,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一把手双双到场。据说为了让力帆轿车拿到发改委的准生证,重庆市领导没少出力。这两年参加过一些合资汽车项目的签字仪式,往往是当地一把手亲自出席,可见重视程度。

  吉利汽车是中国十大汽车集团中唯一的民营企业,目前在浙江临海、路桥、宁波和上海有4个生产基地,产能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未来几年的市场需要。去年下半年又决定在湖南湘潭和甘肃兰州再建两条生产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李书福的回答是当地政府太支持了,条件太优越了。据侧面了解,为了拉吉利到当地建整车装配厂。当地政府官员多次上门找吉利汽车洽谈合作。李书福到当地考察,接待的规格高得出人意外。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7个省市(区)生产汽车,20个省市(区)生产轿车。有一个西部省份2005年全年的轿车产量只有1100辆。目前还没有生产轿车的省份有四川、西藏、新疆、内蒙古、贵州、河南、河北、甘肃、青海、宁夏、湖南和河南。如果吉利在湖南、甘肃的轿车项目今年投产,2006年生产轿车的省份将增加到22个。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已经不能单独生存。而中国汽车产业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汽车工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目前国内轿车车型已达上百种,竞争越来越激烈,新进入这个行业者,别说发展,连生存都困难。

  企业也罢、政府也罢,造车的冲动可以时常萦绕在心头,但是在把冲动变成行动之前,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原栽:《汽车杂志》2006年第4期 作者:张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