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自主创新 产能过剩 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4:29  中国汽车报

  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89次提到了改革,自主创新、产能过剩、新农村这几个关键词更是频频出现,这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又传递着哪些信息呢?记者在温总理做完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第一时间找到了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请他对此进行了解读。

  报告摘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解读: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必须全面落实。但是现在汽车行业内存在着对自主创新四种片面的认识,很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一种是片面认为自主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毫无疑问,科技的自主创新是自主创新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要点。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到,科技创新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自主创新仅仅就落在科技创新上。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实际上创新发展模式就是把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这三方面结合起来。片面的理解会给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危害。目前,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不仅仅只剩下一个技术问题,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还没有太大的动作,以地区为界限的模式依然阻碍着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把汽车产业发展误认为是单纯的科技发展,就不能正确贯彻中央自主创新的精神。

  第二种是把自主创新和自我创新混为一谈。现在很多媒体的宣传材料,甚至有些领导在表扬一些单位自主创新的时候,常常会使用“从零开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些词汇来表示赞誉,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不实在、不科学的,而且也不符合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

  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不仅拓宽了创新的思路,同时也对现代自主创新发展观进行了深刻的注释。21世纪的自主创新,应该利用世界的资源,才符合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规律。三种创新模式没有优劣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创新模式。

  第三种是把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对立起来。改革开放是自主创新最伟大的成绩,是不能否定的。现在有些人用自主创新来否定汽车产业改革开放的成就,认为“很多汽车企业不但没有学到新技术,连过去的技术都丢掉了。”这是完全错误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正处于攻坚阶段,要以更大的决心坚持下去。根据新的形势,如何引进外资,如何处理税收政策,这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第四种是认为自主创新只是少数科研人员的事情。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需要全民参与才会贯彻下去,在汽车企业中,工人的改革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能把创新职能只归于研究设计部门。

  报告摘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解读:目前汽车企业急需开展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企业来讲,既要有技术创新,也要抓好体制、机制的创新,同时还要抓好管理、经营模式的创新。不同的汽车企业要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创新,每一个汽车企业在创新体系中都是创新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主体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在产学研方面进行联合。

  另外,目前汽车企业缺的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人才,所以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

  报告摘要: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今后工作重点: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

  解读: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调节产能过剩的问题,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产能过剩是一个表面现象,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割是它本质性的问题。推动汽车企业的并购、重组、联合,提高企业集中度是汽车产业最重要的事,而汽车企业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另外,还应该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增产能。

  报告摘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解读:我们国家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应该面向市场,面向实际的需求。研究开发新型农用运输车,这是给汽车企业“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条件相差太大,现代化的新农村需要有不同时期的过渡产品。另外,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面向农村,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法规和要求,比如在排放标准、噪声标准方面。现在,价廉物美,安全可靠,适合农村的道路条件和运输条件的新一代农用车需求量很大,企业应该重视这部分市场。(记者 刘 榴 胡轶坤)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