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北京人见面第一句话是:“您吃了吗?”
现在,北京人打电话第一句是:“您在哪堵着呢?”
小时候,对北京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它是北京的标志,盘旋错绕,蜿蜒在这个古城的每个角落。堵车?应该和北京没什么关系吧。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堵车和桥一起变成了北京的标志,浩浩荡荡的汽车长龙从桥上到桥下,占据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不堵车?可能吗?
有人说,汽车也许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错误”的发明,当人们兴高采烈地向汽车社会大踏步迈进的时候,也是在向毁灭自身的坟墓迈进。也许这一论断过于偏激,但是不容争辩的是,汽车社会所带来的问题正日益凸现。
如今,北京正在加紧建设更多的地铁、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在未来几年中,行在北京将有更多的选择,但是目前有关人士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北京的交通状况不会得到明显的好转。北京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将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提高到40%—50%,其中高峰时段的出行比例将达到60%。此外,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放在发展轨道交通上,目前北京四条地铁线运营长度为114公里,到2010年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300公里。
既然在交通问题上会有如此的改进,但是为什么却不会有太大改变呢?说到底,客观条件改变得再多,人的思想意识不转变,还是没用。人的意识是奇妙的,面临交通拥堵,当人们不停地向交通和政府部门抱怨时,却很少有人来反省自己。听很多人说过,北京之所以这么堵,最主要的是人的意识,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地按照交通法规的准则来开车,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此外,正如“地球人都知道的”,汽车对中国人来说“面子”的作用远远大于“代步工具”的作用。即使在经济型轿车盛行的今天,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荷包”尚不够鼓的年轻一代的“面子”而已。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坐公共汽车而羞耻,因为坐地铁而耿耿于怀,而这一切只因为汽车。
10多年前,社会学家郑也夫曾发表了《轿车文明批判》,他认为:“轿车洪流的涌入没有加快交通速度,却污染、堵塞、毒化着城市。它的巨大的停车场侵吞了街心公园,它的无休止的道路扩建蚕食了城市的剧院、艺术馆、绿茵场,它打破了城市甚至郊区的宁静……如果汽车文明注定将成为夕阳文明,我们为什么要随它走入死亡的港湾。如果汽车所代表的功利哲学和黑色文明注定将融进绿色思潮中,我们为什么不及早为它谋划。”如今,郑也夫当初的预见正在一一上演,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走在通向“死亡港湾”的路上。
有专家说,北京的交通恶化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20年,而现在正处在恶化的起点。在以后的道路上,究竟是想要踩上油门继续往下开,还是踩刹车调头,当然还是要人们自己来选择。(记者 宋晓艳)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