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文字D”、“藤原拓海”等称谓加在他们身上都不为过,但他们有一个更耸人听闻的名号———“二环13郎”,他们就是京城一群疯狂迷恋玩命飙车的青少年。“二环13”是指用13分钟开车在全长32.7公里的北京二环路上兜一圈儿,平均时速达到150公里/小时。他们在互联网宣扬着飙车的极速体验,只要有人提出挑战,通常两辆车一起“豁”,赌注可能是输者为赢者加满一箱油。
“京城飙车第一案”使他们渐渐浮出水面。2月10日晚上9时47分,北京市交管局122报警台接到报警,随后在监控屏幕上发现惊险的画面:在限速80公里/小时的二环路上狂奔的一辆银灰色高尔车和一辆白色威姿车,两辆车都没有安装牌照,不断在车流里穿插,疯狂并线。这两辆车连续闯过了几道交管部门设置的拦截卡,最后在西直门桥北转弯处,民警采取断路措施,用警车占住路面,这才截住两车。当晚为了拦截这两辆车,造成二环局部路段持续近半小时的严重拥堵,拥堵路段长达1公里。3月2日,两名司机被处以罚款500元,拘留7天。
近日,记者几经周折,约到了传说中的“二环13郎”、“京城飙车第一案”主角陈震,与他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当晚,他开着一辆改装过的宝来车来了,记者注意到这辆改装车也没有号牌。
追求速度没有顾及其他人
记者:花了多少钱改装?
陈:这辆车花了七八万块钱。
记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改装?
陈:换完零件之后,某一部分的性能提高,车更可靠了。可能同样遇到一个紧急情况,我的车能刹得住,没改装的车就撞了。
记者: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二环“玩”?
陈:从去年夏天。有一天大家去一个地方,正好走二环,后来每次都走,最后就变成跑一圈。一般两三个人跑。
记者:等于说你在二环已经“玩”了半年多了,一般什么时间?
陈:晚上9时半到10时之间。
记者:这段时间车还不少,不觉得很危险吗?
陈:刺激。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豁出去的追求速度的心理?
陈:男的都会有这种心理,喜欢发动机,喜欢速度。
记者:有没有出现过事故?
陈:偶尔会有。
记者:有没有考虑过马路上其他驾驶员的安全?
陈:当时没想那么多。被捉起来之后受教育的时候会想。
记者:以后还会再去二环“玩”吗?
陈:不会,因为不想再进去(拘留所)了。可能换一种方式吧。
没想到会被拘留7天之久
记者:能讲讲当时飙车被捉的情况吗?
陈:当时挺快的,有几个地方警察拦我也没停。直到警察将二环断了,拦在中间,所有车都得停下,迫使我也不得不停。警察把每辆高尔都查了,最后把我捉到。
记者:如果当时没有被拦截,你觉得谁会赢?
陈:我本身就在他前面。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跑二环这一圈没人比我快,也没人跑得比我多,我已经跑了9次,每次都赢,我拿高尔同样赢宝来1.8T。
记者:没想过会被拘留?
陈:2月10日车被扣,3月2日通知我取车,就把我拘留了。那天我去取车的时候就想着肯定会被罚款,袋里揣了8000块钱。心里想罚这么多怎么也够吧,结果罚了我500元,然后就拘留了7天。
记者:被拘留7天还是挺难过吧?
陈:肯定不好过。这件事的确扰乱社会秩序,我为我做出的事付出了代价。我已经为这件事负责了。
担心会导致很多人去模仿
记者:还是很喜欢“二环13郎”这个名号吧?
陈:本来“二环13郎”这个概念是没有的,媒体炒作的结果,其实挺无聊的。13分钟跑完二环,我这一圈里的人都能跑出来。时间是没意义的,因为路况不一样。
记者:你最快的“成绩”是多少?
陈:12分11秒。
记者:你最高时速是多少?
陈:315,在北六环骑摩托车。
记者:315?这个速度开起来风都会把人丢出去吧?
陈:不会,的确跑到了。挺刺激,我挺喜欢的。
记者:网上有人将你视为偶像,你现在有没有觉得自己出名了?
陈:觉得有点烦,这件事被夸大了,我承认这些事没法拿到桌面上说,因为毕竟是错的,危险的,威胁到其他人的。经过宣传之后,可能反而会导致很多人去模仿。
专家分析: 飙车危及他人安全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飙车不仅仅是追求速度,实际上速度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放纵的体验,“二环13郎”通过13分的纪录,来证明一种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少年成功的评价体系太单一了,使很多青少年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一些人会通过温和的、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证明自己,而一些人就会转而通过类似飙车的危险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因为飙车方式在这其中显得比较简便,另外,也和他们的道德水平、法制观念息息相关。
宗春山说,当然不排除在为他提供竞技平台的条件下,也许他真能够成为一个很不错的职业赛车手,但个人的爱好不应该跟社会的公共秩序相背离。改装之后更安全的说法是“二环13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很多改装是把消音器去掉了,声音非常大,刺激更强烈,与安全没有任何关系。改装的前提是为了保护自己,但还应该知道可能影响别人的生命安全。“二环13郎”在非比赛场地的飙车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的交通法规,大多交通事故是因为超速造成的,从心理学来讲,速度越快人的选择越狭窄,太快了驾驶者根本来不及反应。
文\图本报驻京记者谢绮珊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