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出租车司机的车到期了,她不忍心看它报废,便送给了外地乡村的亲戚使用。车开走前,她摸着车掉下眼泪,说非我要抛弃你,乃是不这样你就要被销毁。或许这个故事并非恰当,但是显然汽车并不仅仅是冷冰金属,它属于有灵性的造物,用学术的词语来说就是文化的凝结物。
所谓文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指人类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与价值观;套用过来,汽车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关于汽车生产设计制造和消费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倾向和价值观。具体言之,汽车文化是指汽车公司怎样设计生产汽车和消费者把汽车看成什么样的消费产品,追求何样的价值,而社会又是如何引导和创造这种价值。汽车作为一种跨时代的现代工业产品,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折射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需求取向。
凡是世界上的汽车大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汽车文化,包括汽车生产企业的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
自从1990年代末,美国汽车厂商进驻中国,我们对于美国汽车文化已经不再陌生。美国车给国人留下的印象正是美国车的典型文化特征,她的造车理念,是考虑如何让人驾驶一辆车从美国东海岸驾驶到西海岸。气派、厚实、强劲等使得美国汽车迅速占有了公务车的一席之地。这与美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无关系。
在德国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可能会有不爱妻子的丈夫,绝不会有不爱汽车的男人”。德国车系素有“经久耐用,朴实无华”的独特个性,它与极具个性的德国文化积淀异常契合。这是一个曾经产生过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素有守秩序和强调集体奋斗的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思维习惯。
一提起法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确实,在法国人的眼里,汽车是另一种寄托浪漫情怀的载体。法国人造汽车和做衣服一样,是当作艺术品来设计的。在世界汽车设计的各大门派中,法国汽车一向以新颖、独特闻名于世。就是造一辆最实用的汽车,也要揉进塞纳河两岸的风情万种,所以从标致到雪铁龙,恨不得每辆车下了流水线,就能上T形台上走一遭。
日本车进军中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不过合资建厂的历史并不长。对于日本车,许多同胞往往持爱恨交加的态度。日本车的特点是以精细、实惠、廉价攻垮消费者的心里防线,步步为营乘势出击。他们孜孜不倦于精打细算,以经济实用为生命。这些特点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有限,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精细化生活的习惯和文化特征相关。
前些年,韩国汽车一直背着“模仿、抄袭”的恶名,但一路走来,韩国汽车正逐渐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认为是超越式的学习文化下形成的独特风格。韩国车以低价高配、大方美观,不长的时间内迅速扫荡中国汽车市场。足以说明韩系车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而在高档车系中却业绩平平,这是和韩国车发展时间较短,工艺水平和品牌内涵尚不炉火纯青分不开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汽车也一样;可以说每款车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汽车公司均有自己的品牌内涵,每个国家所生产的车,也都带有各自国家、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说到未来将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祖国,中国汽车业有没有自己的汽车文化,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呢?
有人说,中国缺乏自主汽车业,何来自己的汽车文化?的确,当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欧美流行时,清朝政府还视其为异类。清朝洋务运动给中国汽车工业留下的仅仅是部分军转民的汽车修配厂;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有一汽、二汽的相继诞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汽车工业并未得到有实质意义的发展。
好在中国从来不缺敢打敢拼之人。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外合资汽车公司的兴盛,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公司也顽强诞生并努力向上攀登。一个真正的中国自主汽车产业雏形,真在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中国的地平线上。
另有两种观点对是否需要中国汽车文化持否定态度。一则认为,中国汽车制造业谈文化的东西还为时过早,十年二十年之后才有可能。现阶段主要是解决会不会的能力问题,而不是吸收民族文化特征的问题。二则认为,现在造车的趋势是“大同”,轿车造型现在只有“市场区别”,没有“文化区别”。加上中国地域广阔,市场差异巨大,不易形成较为一致的汽车文化。汽车是世界性商品,过于讲求个性文化,并不值得推崇……。
我想,这种种说法恰恰没有意识到,市场区别,正是来自于针对本地需求的顾客导向设计,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我的观点是中国自主汽车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徐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