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做大了谁就狠,历史不会惩罚成功者。”在争购MG罗孚成功之前,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在内部会议上曾如此表态。
但是,谁能“做大”并未随着MG罗孚花落南汽而一锤定音。事实恰恰相反,争购成功只是第一个回合,意外失手的上汽股份在急起直追之后,已表现出后来居上的气势。
南汽:在压力中整合
3月10日,南京汽车集团“566”项目终于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备案。饶有趣味的是,整整48年前——1958年3月10日,南汽造出中国第一辆轻型卡车,开启了自己的“跃进”之旅。
然而,现在南汽人在欢欣鼓舞之外,还多了一些压力和担心。
与南汽“566”项目同源自英国MG罗孚集团的上汽自主品牌项目——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早已横刀立马,冲在了前面。种种细节表明,上汽已赢得先手。
从双方透露的投产时间来看,南汽也晚于上汽。上汽股份公关部向《财经时报》证实:上汽首款自主品牌中高档轿车将于年内下线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并于2007年实现批量出口。而南汽方面则表示,位于南京浦口的罗孚新工厂正在紧张建设,今年下半年将全面完工,并争取在明年上半年生产出自主品牌新车。
除了在与上汽的赛跑中,落在后面之外,南汽的另外一重压力来自资金。
在刚刚争购罗孚成功之后,南汽就开始寻找各方合作伙伴,当时,南汽宣传部长刘宁生称:南汽欢迎国内外企业参与到罗孚项目中来,组建股份公司,南汽甚至可以放弃控股权。但时至今日,南汽并未找到战略合作伙伴。业内人士分析,虽然有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但南汽仅凭一己之力还不足以复兴罗孚。南汽当初争购罗孚,是为了抬高自己“出嫁”的身价,但如果嫁不出去,重金置办的“嫁妆”就可能变成包袱。
对于外界盛传,南汽项目的总投资额将达120亿元的说法,刘宁生表示这些数据均为外界杜撰,南汽从来没有公布过。但王浩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现阶段整个项目投资约30亿元,项目全部消化到建成约需100亿~120亿元。
尽管整合压力重重,但南汽的战略方向值得肯定——王浩良在谈及南汽自主创新的思路时表示,“用MG罗孚的优质资产来激活南汽,通过资源的整合和技术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出南汽自己的品牌。同时,南汽要发展,必须坚持走高起点、国际化、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的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有南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上汽的底气
上汽汽车的发展思路中,一直有两个主题词——“高起点”和“国际化”。
首款产品选择不少技术源自宝马5系的罗孚75,诠释了高起点。上汽方面称,经过二次创新,其整车性能和内部舒适性可以与未来几年的国际同级产品较量。
在国际化方面,上汽似乎着力更多。按照上汽股份的战略构想,上汽汽车将和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并列成为上汽股份的三大整车制造公司。
“在过去多年国际合作经验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上汽的自主品牌发展是从较高起点出发,运用宽广的世界眼光,在开放条件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差异化的竞争道路,重点提高整车和关键子系统的集成能力,形成可持续的低成本优势,并逐步在各个环节建立竞争力。” 上汽股份总裁陈虹的这一表态,可以从上汽不久前打出的组合拳中得到印证:去年12月30日,总投资18亿元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新址扩建工程在嘉定奠基。
作为上汽股份重要的自主研发力量,工程院将在“十一五”中后期建立起超过1000人的工程技术队伍,最终目标是聚集约4000名工程技术人员,为上汽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项目提供支持。
2月24日,上汽股份召开全面创新誓师大会,明确提出将在明年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的批量出口,参与国际竞争。
所有这些点串起来,可以看到上汽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全面出击。
知情人告诉《财经时报》,上汽领导在内部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的是产业链整体优势和体系竞争力的打造。而这正是上汽敢于向国际巨头叫板的底气。(陈晓鹏)
不支持Flash
|